浅谈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2期   作者:庞舒
[导读] 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

        庞舒  
        重庆市高新区康居西城小学校 400040
        
        摘要: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的今天,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广泛应用,游戏教学作为比较受学生们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育教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其对心理健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游戏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
        引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发展,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游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而游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通过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改变活动模式单纯注重引导和情境设置,改变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使多方面的目标和谐一致。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把儿童意识或潜意识中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出来,并逐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训练、治疗或者干预发展的目的。
        1游戏教学
        教学方法严格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严谨的教学内容同趣味横生的游戏有机结合起来。该教学法区别于其他的教学法,具有游戏性与教学性的特点。此教学方法于20世纪初期得到了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高度倡导,其中该法的机构包含4种成分:游戏发布的任务、游戏所用的信号物、游戏过程中所实施的行为以及游戏所设的规则。
        2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2.1重视小学生身心特征的差异性,增强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学校心理游戏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教育性和辅导性活动,它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小学生的年龄、性别、内在需要、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甚至是所处地区等,都要仔细考虑清楚。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既有其共性,也有特殊性。儿童的心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有些心理游戏适合低年级学生,却未必适合高年级学生。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游戏的名称、内容到操作过程都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心理需要,使之感到有情趣、想参加。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竞争因素(如分小组、辩论)、制造矛盾(激发思考)、设置悬念(满足探索欲望)等,来吸引小学生参与其中。
        2.2改变学生的认知,增强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心理剧等游戏教学,让学生们理解认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增强自信。如可以通过让学生进入心理剧的情境中,发现不仅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他人也同样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样就能改变剧中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由于认知的改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随之提高,从而增强了优化自己心理素质的信心。通过“自信的体验”这样一种游戏,即让学生在心里默念自己引以为豪的优势,伸出双手,让同伴用力往下压,以感受这种自信的力量,从而鼓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并充分运用这些自信的力量。
        2.3游戏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满足感
        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通过人们想象与虚构出来的一种满足主体愿望的方式。游戏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是虚构而成的,但是游戏的参与者所获得的身心感受是真实的。在游戏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游戏释放自己的情绪,例如在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以及在真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不被满足的愿望。游戏教学也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方式,弥补了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不足,使学生在满足愿望的同时充分获得各种身心的享受。通过游戏教学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学会解决和面对。

同时游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有效地帮助学生协调与周边环境的融洽关系,从而摆脱压抑、消极的心理状态。游戏教学包括情景扮演、操作类的游戏。前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后者是在游戏中充分开发学生主体创造能力以及肢体协调能力,使游戏更具有色彩和乐趣。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上游戏的内容,在游戏过程中释放情绪,将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愿望,通过游戏得以实现,以求最大的满足感。
        2.4肢体游戏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肢体游戏的竞争性是有一定的竞争规则存在的,其本身渗透着当前时代的主流文化,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最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等。儿童在游戏中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要求的制约,必然会产生一种规则意识,从而能提高控制能力。只要涉及体育就离不开竞争,就要分出高低、胜负。但肢体游戏里的胜负有别于竞技比赛,可以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游戏氛围中,体验游戏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满足情绪和成功的体验。只要游戏参与者克服外界物质障碍、个人生理心理障碍,每一位参与者都有获胜的可能性,从而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竞争中,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培养儿童勇于竞争的精神,增强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儿童在游戏中胜利时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失败时可以总结不足,这些无疑都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健康、顺利成长与发展。
        2.5把握游戏设置的“度”
        首先,游戏设置不能无域化。课堂中设置的游戏,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环境特点,不能盲目将搜罗来的游戏搬上课堂,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其次,游戏形式不能复杂化。因为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游戏形式过分复杂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干扰,课堂时间也不允许。第三,游戏过程不能自由化。在游戏过程中,激烈的竞争有时会导致一些学生情绪过分激动,这时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控,做到活而不乱。第四,游戏运用不能无度化。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游戏教学法,而且如果过多过滥的使用这一方法,它对学生的刺激程度就会明显降低,教学中并不是“一戏就灵”的。
        2.6将游戏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在进行课程导入之前,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会放在三、四节课或者是下午来上,那么这时候小学生的精力不如一、二节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应对。其次,在正式上课之前,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小学生放松的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当然这个小游戏也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在课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这是课程成败的关键,导入成功,就会引导小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导入失败,则会影响整堂课程。课程导入设计的游戏新颖、有吸引力的同时要与教学内容契合。再次,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的进行游戏,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不同的教案,以便应对教学中随时发生的情况,进行灵活教学。最后,教学结束时,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强,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一个小游戏,要求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回顾刚学习的知识。
        结语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游戏之中,不仅在游戏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游戏中传达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这种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探索尚属初步,今后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在游戏活动中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并且能更加长久地把学习效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还需我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婷.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2]隋曼琳.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188
        [3]王文文,张克.让游戏为心理健康教育撑起一片天空[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48-2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