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慧莉 张罗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10083)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化过程中,毕业生的数量只增不减,而就业岗位缺口越来越大。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是其在选择、获取、发展职业的过程中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开启职业生涯的大门。美国的职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早,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可为我国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中国家的支持力度、高校的重视程度以及个体的职业认知,探讨中美之间在此方面的差异,为我国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对比,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稳定与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其国际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11-05/8999219.shtml.]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精英向大众的转化,带来的结果是高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岗位缺口愈来愈大。《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指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2014届(92.6%)下降1.6个百分点。”[ 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
]纠其症结在于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不强,造成“毕业即失业”现象。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特质认知不清晰,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不确定,更没有选择职业的具体能力。而美国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职业选择能力提升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秉承“吸收借鉴,为我所用”的原则,本文对比两国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的异同,以期为完善中国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启发。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内涵解读与意义阐释
(一)职业选择能力
1990年,英国的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提出了“就业力”概念,而国家劳动组织则使用“就业能力”。中国学者曾湘泉将就业能力分为三个方面:获得初次职业、维持职业与发展职业。职业选择就是指个体在分析内部的职业期望、职业理想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外部条件(家庭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政策、就业环境)而选择某工作岗位的过程。“职业选择能力特指个体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依照自己对职业的期望,在充分认知自我理想职业的前提下,通过专门化的训练,获得具有在于他人竞争并赢得理想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徐建军,蒋直平.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训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5.]职业选择能力不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训习得的。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重要性
1.提升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是高校育人的目标之一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模式经历了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过程。同时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这就使得大学生的毕业数量与社会就业岗位在结构上出现了相应的矛盾。原本处于卖方市场的大学毕业生逐渐处于买方市场,失去了主动权。且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认为自己是“人中龙凤”,不愿意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使得就业率逐渐走低。而就业率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学校的持续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高校应承担学术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双载体。高校是理论知识的高级殿堂,大学生在这里可以获取相关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理论,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大学生应认识到人源于社会,因而也应回归于社会,而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启职业生涯。开启职业生涯并不是到了一定时间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大学生在具备丰厚科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经验知识这把钥匙打开职业生涯的大门。经验知识的习得是高校培育的重要部分,其核心在于职业选择能力的提升。职业选择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获取职业信息,在就业期望与就业理想的指引下,运用自己沟通面试技巧获取心仪的职业岗位。
2.提升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大学生代表着社会较高的理论水准,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而迈出的重要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适应职业生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作用。就目前来看,当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专业知识不稳固,就业能力不强,在毕业时找工作处处碰壁,导致了“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出现。而沟通技巧、职场礼仪、职业信息获取、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等都是职业选择能力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选择能力的提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帮助大学生顺利开启职业生涯,更会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职业选择能力的提升在促进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将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效的转化为人才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服务。
二、中美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现状研究
美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发源地,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模式。而中国的职业指导开始的比较晚,在各个方面也不是很完善。 就目前来看,中美两国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管是从国家的资金投入、法律体系建构还是高校的重视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两国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意识方面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国家支持力度差异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是衡量高等教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但相较与美国而言,在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完善还有一定的偏差。
1.国家经济实力差异
作为发达国家,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经济优势极强。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可以帮助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供大学生进行选择。大学生可以在考虑自身与职业双重要素下自由选择职业。另一方面足够的经济实力也可以为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提供经费支持。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进入新时代,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国际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一阶段物质条件比较丰富,但社会关系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诸如就业竞争、专业不对口、个人志趣难以尽情发挥等,需要大学生权衡主客观因素,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 蒋直平,陈晚云.职业选择能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必修课[J].教育广角,2015:122-127.
]
2.法律法规层次差异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国家干预。就法律保障而言,美国有相对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其立法内容涵盖了从人员的招聘、酬劳、工作时间、工作环境、职业培训、解雇以及劳工关系各个环节和有关方面,以此协调劳资关系,促进公平就业。”[ 李超峰. 论国外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社会科学,2019.]美国一直将职业培训作为实现大学生有效就业的重途径,并且出台了许多的法律法规。“比如:《人力开发与培训法》(1962)、《职业教育法》(1963)、《就业机会法》(1973)、《青年就业与师范教育计划法》(1974)、《就业训练合作法》(1983)、《工人调整和再训练同志发》(1988)和《再就业法案》(1994)等。”[ 王川.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法律体系述要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2):92-96.
]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高校的职业指导走上法制化、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其中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更是为高校的职业指导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中国近年来制定了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但多以规章、制度、通知形式等下发,对于高校的职业指导的落细落实影响力不够。譬如: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3〕5号);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进一步加强招聘信息管理的通知》(人社厅发〔2017〕101号);2019年专门针对就业性别歧视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9〕17号)。
(二)高校重视程度差异
高校是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和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中美高校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提升差异可以从硬件设备、提升理念、指导队伍、课程设置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1.硬件设备差异
美国高校注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提升工作,每一个高校都有专属的就业指导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没有统一的名称,有的称之为毕业生就业规划安置中心、毕业生职业规划介绍中心、大学生安置办公室,但是其主要目的与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有效的获取职业信息,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职业选择能力,最终帮助大学生获得心仪的就业岗位,并在就业岗位中不断展示自己的能力。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一个与其他机构相独立的机构,其工作责任也明确。职业指导机构主要帮助大学生从职业领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具体而言,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首先会对大学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人格特征分析、个体访谈等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特质,了解自己所适合从事的工作。其次会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监督其实施。最后还会帮助大学生进行职场中的常规能力训练,使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减少碰壁。
中国的硬件设施与美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就业机构的设立的历史来看,我国就落后于美国。最早开始着手就业指导工作的是清华大学,1923年成立的职业指导委员会正式拉开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要求下才得以逐渐建立。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学生处的附属机构,由学生处拨一位老师进行办公,实际上就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指导机构从人员配置以及机构独立性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还是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待进一步改进。
2.提升理念差异
美国的就业指导机构遵循“循序渐进、终生受益”的原则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其立足点在于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美国的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强调全程性。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同时对其进行职业教育,了解社会的整体就业情况,做好心理建设。大二时期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及个人特质优势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度进行分析,做到及时修正,并且监督学生职业生涯的完成情况,做好规划建设。大三学年帮助大学生实践职业生涯,在校内举办相应的模拟招聘大赛,开设相应的求职课程,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职场残酷的竞争。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元年的大四开始,帮助大学生提升撰写简历、了解面试技巧、学习沟通技巧、训练职场礼仪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顺利的开启职业生涯的大门。
中国部分高校在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中非常重视“临时磨枪”。其出发点是保证就业率,维护学校的声誉。这部分高校只有在大四学生面临毕业,面临找工作时才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主要就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就业政策,讲解就业的的程序步骤,发布一些职业信息,举办一些校内招聘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从外部为毕业生服务,但是一位毕业生要想开启职业生涯不仅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内在能力的支撑,在前期没有任何的职业训练,导致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四处碰壁。许多学生表示,前三到五次面试实际上都是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提升自己面试技巧、沟通能力的过程,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与众多工作机会失之交臂。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对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但是这些措施在相关专业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落实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比如职业心理测试往往就是在网上进行一个测试,后续缺乏专业人员帮助分析并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认识,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撰写也缺乏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量体裁衣的分析与研判。
3.指导队伍差异
指导队伍是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中的领导者与规划者,指导队伍的的水平会对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产生直接性的影响。指导队伍的差异可以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美国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的队伍建设集专业化、职业化、以及高学术水准于一体之中。从“质”来看,一方面,美国的指导队伍的教师呈现出高学术水准,团队教师一般都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辅导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且大多数人都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深入的了解,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支撑其发展。另一方面,美国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中的教师都是“持证上岗”,在真正参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工作之前,会参加一些特定的培训,并且要取得相应的培训资格证书,这样就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从“量”来看,美国早在1999年就拥有16万人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就目前来看,美国的职业指导中心配备了足够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而定,从10人到40人不等。从事职业选择能力提升工作的专职人员与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200,使得一对一指导成为了可能。
我国高校中从事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工作人员从“质”上而言,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工作人员一部分是从学生处、毕业分配办公室、辅导员中分配过来,有的甚至是兼职的,缺乏相关的职业选择理论知识,虽然也会接受一些相关的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大部分是短期的,非系统性的。因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从“量”上来看,2018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834万,2019年毕业生人数可能会创近十年来的新高值,按照职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的比例1:200,834万的大学毕业生则需要4万左右的职业指导教师,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拥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教师也就只有2万左右,并且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辅导员兼职的,远远不能够满足大学生提升职业选择能力的要求,更无法实现一对一的指导,使得职业选择能力的提升效果大打折扣。
4.课程设置差异
美国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的提升,在美国会开设一门专门的必修的职业指导课程,且有一定的学分要求。在这门课程当中既有关于职业选择能力的理论知识,也有关于职业选择能力的实践环节。
在课堂上会传输特定职业岗位知识,个人特质与职业匹配知识、职场社交礼仪知识等等。同时非常注重实践环节,在课堂上会进行面对面问答、头脑风暴、无小组讨论、心理测验、游戏等等环节让学生深切感受招聘环节中的知识。美国高校非常看重学生的实习,认为这是提升其职业选择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获得关于职场知识最直接有力的途径。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掌握特定职业的用人要求,可以提升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提升承受职场压力的能力,甚至有可能职业获得一个就业机会。
中国2007年在教育部的要求下才将职业指导课程设定为必修课程,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课程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该课程的教材泛思潮化,主要关注理论或政策的分析与解读,关注案例分析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理论层面的能力,如了解就业政策、职业知识、求职技巧等,但是实践能力有待思考。其次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存在认识偏差,有些教师是兼职上课,知识储备不够且缺少时间备课,教学效果受到很大限制。部分学生认为职业指导课程就是“娱乐课”、“睡觉课”,并没有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最后该课程开设是间断的,没有持续性,许多学校基本上都是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主要给学生讲讲某些职业的用人要求、就业前景,帮助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大三基本上不会涉及到,到大四的时候又临时抱佛脚,给学生讲就业的政策与程序。通过访谈得知,有的学生表示真正面临就业时还不知道哪些官方网站会提供相应的招聘信息,都是通过百度开始自己慢慢摸索,耽搁了大量的时间,也错过了许多的就业机会。
(三)个体职业认知差异
两个国家的学生在职业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就美国的大学生而言,在大学一开始的时候就会了解到职业的相关信息,甚至有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职业领域方面的知识,在高中的时候还会有一定的培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取向等等多重因素决定是否升入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还是先工作后入学。美国大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能够更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会有明确的职业选择,有了明确的职业选择之后就会从不同的途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在职业教育领域不管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落后于美国。从时间上而言,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学生接触到职业教育大多是升入大学之后,更有的是在大四年级。因此高三毕业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的专业会学习哪些课程,今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目前市场的需求量如何。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时盲目选择一个专业。从空间上而言,中国的职业教育并没有落实到每一位学生,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大多都是开学之初的专业简介、发展前景、市场需求,而后就是毕业年级的突进式追求就业率。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优势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晰,选择的职业岗位不匹配。
三、美国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发现,中美两国不管是从事顶层设计的国家层面,还是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直接作用者高校以及两国学生自身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南大学于2011年提出了“职业选择能力”,并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职业选择能力实验中心,隶属于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旨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求职技能,成为职场达人。俗话说:“它山之玉,可以攻石”,中南大学在职业指导能力提升方面的有益探索,以及美国高校的相关经验,都可以作为我国各高校相关部门借鉴,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情况,真正地做到为我所用。
(一)构建资金与法律双重保障
1.实现“资金链”的持续性发展
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的有效进行有赖于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国家则是主要的资助者。国家一方面要不断地大力发展我国经济,提升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就业关乎民生更关乎国家发展,国家应统筹规划,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到相应领域。大学生的就业在社会就业中关系重大,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国家应加大对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的资金投入,设立就业专项资金帮助高校全面开展职业选择能力提升工作,为大学生有效的选择一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所出台的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通知、政策,其法律层次都比较低,针对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有的文件甚至存在着冗杂与矛盾,这就导致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比较随意化与模糊化。因此中国应当借鉴美国的法律政策体系,应当在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指导下,与我国目前的《劳动法》相结合出台直接针对大学生生就业的高层级的法律法规,该法律法规要全面地涵盖大学生从求职到就业各个环节,要重视大学生在校职业选择能力的培训,从而为大学生有效择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实现“硬件化”与“专业化”相结合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离不开“硬件”与“软件”的共同支持。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的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指导机构有待于独立化与规模化。硬件是基础,而软件是保障。我国高校亟待一批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从事职业选择能力提升。
1.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关注到了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具体的执行机构比较模糊,将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工作等同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须明确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有着质的区别。高校应当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成立独立的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中心,实现其合理化与独立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当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组建新的直接用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办公机构,并且应当根据工作的差别分设不同的办公室,实现规模化。每个办公室都应当配备电脑、网络以及一些先进性的实验设备,实现指导工作的网络化,以帮助大学生方便快捷的接收新兴的职业信息,实现智能化与科技化相结合。
2.高校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从事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教师队伍是整个工作的领导者与实施者,对工作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一方面要从数量上提供足够的专职和兼职教师,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力量。要将从事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200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现一对一指导的可行性,进而实现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须保证教师队伍“质”的要求。首先,从事该工作的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的硕士学位,奠定理论知识根基。其次,从业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培训合格者才可以真正的走向岗位。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实时培训,不断更新其理论知识体系,交流其工作经验,做到取长补短。最后,还应该学习美国部分高校,如乔治·华盛顿大学就在每一个学院安排一位既具备该学院专业的学术性知识,同时也具备职业选择能力提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师,提供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实现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效果的最大化。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
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提升主要贯穿选择目标职业、获取心仪岗位、融入职业生活三个过程。因此更具一一对应的原则,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主要涵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求职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养成三个分支。
1.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职业生涯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帕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化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细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验期,18-21岁是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梁结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淡薄之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162-163.]大学生又刚好属于过渡期的“成熟品”,但同时是尝试期的“新品”。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大学生首要任务就是制订一份符合自己的且独一无二的全程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机制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工作、撰写工作、监督以及评估工作。
首先,“人职匹配”是出发点。经典的职业选择理论是从心理学出发的,肯定人的内在需要结合外部条件,并由此挖掘人的内在价值取向[蒋直平,陈晚云.职业选择能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必修课[J].教育广角,2015:122-127.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职业领域中实现知己知彼的两个重要条件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职业。认识自己主要通过心理测评、自我认知、个体访谈实验进行,通过这三项实验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和科学的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质、内在想法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了解个人的需要是提升职业选择能力最为基础的环节。了解职业主要通过职业认知、职业教育实现。职业认知实验室是个体对于相关职业的自我认知。而职业教育是职业教师对相关职业的能力要求、就业前景、市场需求等等方面进行科学性的讲解。两个实验的紧密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职业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自己与了解职业的有机契合是撰写个性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其次,制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问题,因此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职业选择能力提升计划。大一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与职业,并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分析与评估自己的需要与职业的要求,帮助大学生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大二开展相应的职业培训,帮助学生获取相应职业所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大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求职技能,比如职场礼仪、职业信息获取、人际关系构建、表达沟通能力等等。大四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撰写简历与求职信、就业手续办理等。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撰写完毕之后不应该尘封箱底,而应该放入个人档案之中。职业教师应当加强职业规划实施进度的监督,适时地做出一定的修正,真正地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在每一届学生毕业之后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为下一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添砖加瓦。
2.求职技能训练
求职技能并非个体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的。求职技能是个体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启职业生涯大门的钥匙。求职技能训练机制主要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能力提升为出发点,以成功就业为落脚点。求职技能训练机制主要包括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撰写简历与求职信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职场礼仪等。获取职业信息是成功实现就业的第一步,就业信息鱼龙混杂,如何实现就业信息的有效获取与评估是指导教师的重要任务。职业选择能力提升中心可以与企业单位以及其他高校相结合,构建一个庞大的网络就业信息系统,方便雇主在该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也方便大学生在这样一个整合性平台寻找适合个人特质的就业信息。这一平台的构建可以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质”与“量”提供双重保障。比如美国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了方便大学生寻找工作和实习的机会,该校与handshake合作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招聘平台,这是400多所大学和20多万雇主(包括所有财富500强公司)的领先职业平台。雇主能够免费发布工作和实习机会,注册职业活动,并与优秀的候选人联系[ https://careerservices.gwu.edu/coaching.]。制作一份有组织的、可操作的、重点突出的简历和求职信是获得工作或实习的关键。提高撰写求职信与简历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职业教师要撰写一份专业的求职信与简历供大学生下载学习。其次,定期开展求职信与简历的研讨会,集中解决学生的困惑。再次,构建求职信与简历指导“VIP指导模式”,学生可以预约专业的职业教练一对一的帮助修改。最后,构建一个全天候的求职信与简历的网络评估平台,帮助大学生随时自我查找问题并提出细致的修改意见。口头表达能力是保持深刻印象的有力武器,也是实现成功就业的重要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只要从情景模拟与实习中提升。职业选择能力提升中心可以开展模拟面试、无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个人陈述、多对多讨论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习是提升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实习不仅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甚至有可能直接获得就业机会。良好的个人形象与得体的职场礼仪是一场面试的重要加分点。职场礼仪提升主要涉及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两个方面。职场礼仪实验室要向大学生传播一些基本的职场礼仪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是最终目标,该实验室可以举办一些商务礼仪比赛或者晚宴来提升大学生的职场礼仪能力。
3.职业精神养成
“职业精神是从业者在一定职业生活中能动表现自己,反映职业性质、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为敬业、诚信、公道等精神。”[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6(2):75-82.
]职业精神是大学生是否能够融入职业生活、发展职业的关键要素。职业精神养成机制中主要包含三个训练机制:团队意识、情绪把控、职业道德三个方面。团队意识机制主要帮助大学生深刻重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其善于利用团队合作完成工作。在团队意思训练机制中可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竞赛、合作游戏等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情绪把控是职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调查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在工作之后总是急功近利,抗压能力特别弱,擅自离岗、跳槽是常有的事情。在情绪控制实验室中可以采取情境模拟的方式锻炼大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抗压能力。伦理道德训练机制主要是通过将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来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领域特定的道德要求,比如:诚信、友爱、自由竞争。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职场道德的讲座、研讨会以及课程,运用案例进行正反对比,使得学生对此形成鲜明的对比。遵守特定的道德伦理规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职场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梁结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淡薄之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162-163.
【2】 蒋直平,陈晚云.职业选择能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必修课[J].教育广角,2015:122-127.
【3】 徐建军,蒋直平.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训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15.
【4】 聂微菁.中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J].交通高教研究,2003(5):39-41.
【5】 李超峰. 论国外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社会科学,2019
【6】 王川.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法律体系述要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2):92-96.
【7】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6(2):75-82.
【8】翟玮.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J].职业时空,2013,9(7):55-57.
【9】蒋洪甫,石灵娟,找雄伟.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44-46.
【10】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
【11】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81224/1507511139146.shtml.
【1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11-05/8999219.shtml.
【13】https://careerservices.gwu.edu/coaching.
基金项目:1.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201806375108);2.中美大学生职业选择能力提升机制比较研究(JYZD2019015)。 作者简介:韩慧莉,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张罗,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