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22期   作者:高国庆
[导读] 德育具有实现个体性价值和实现社会性价值两大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思想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德育模式出现了功能持效性缺失的现象。
        高国庆
        江苏省东台中学
         [摘  要] 德育具有实现个体性价值和实现社会性价值两大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思想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德育模式出现了功能持效性缺失的现象。这使得德育工作实效性大大降低,德育目标难以实现,德育面临重大而艰巨的挑战。
         [关键词] 德育;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德育在整个社会公民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教育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德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
        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德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将没有专门机构和组织承担的各种教育都纳入德育来抓,如思想品德教育、个人情感教育、个体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甚至人际关系的教育等都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这样做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学校德育功能的低效率运作,一是因为学校的德育负担过于繁杂;二是学生不愿意整天接受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唠叨;从而对德育产生了排斥情绪和行为,德育功能不能够长久的保持最初阶段的、或者是老师意想中的最终效果,也就是德育中往往出现德育持效性的缺失。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教育者实施德育教育频率增多。作为教育者,必须要使自己的德育理念与思想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传递给德育对象,而德育对象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习惯上称为“反思”,它必须是接受教育者不断的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改正自我和提高自我的过程,所以某一德育工作必须要经历一个周期:德育活动过程与德育接受过程,在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的状况下,这两个过程的周期会大大缩减,接受教育者往往不会严格执行教育者的意图和措施,甚至表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状态,这就使得教育者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对德育对象施加教育内容和教育时间。
         二、德育对象对德育本身和教育者的漠视。德育的对象是人,过多的接受德育机会会使德育对象产生叛逆和与之而来的自卑感,当这种叛逆和自卑成为他心理障碍的时候,他往往采取的是消极的和不合作的态度。他们将德育过程作为一种纯粹的说教,不会从思想深处审视自己的言行,当三分钟热度过去以后他们依然会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从根本上看,当教育者与德育对象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的时候,德育功能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特别是当德育对象对德育采取漠视态度的时候,往往也是某一种德育方式失去其最初功能的时候。
         三、教育者与德育对象之间不断出现新的德育内容。作为教育者,当他在实施德育工作的时候,往往是针对某一突发或是某一范围内德育对象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德育的目的是纠正错误、端正思想、调整提高,所以德育功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德育过程之后,能否使德育对象的错误得以纠正、能否使思想得以端正,最终能否真的提高的程度。而当德育功能不能持效的条件下,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得以彻底的解决。必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德育工作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新的德育过程。
        那么,为什么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会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呢?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教育者与德育对象之间对德育功能价值观的差异是造成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的最主要原因。

教育者习惯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总是希望借助于德育过程能够使德育对象的思想和言行符合社会或者是自己的价值标准,他们将自己的德育行为施加于德育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真正德育内在的需求,这就使得德育工作变为单向行为,如果德育工作总是以教育者的单向思维施加于德育对象,就会使得德育工作失去尊重、平等、开放这些前提和基础,德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德育对象而言,德育的价值就是能够帮助自身克服缺点和不足。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对象希望的德育应该是关于思想和灵魂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灌输式的说教教育。如果德育对象将德育工作看作是学校或者老师给自己施加的一种束缚的话,德育本身之于德育对象的价值就出现了偏离。这主要也是由德育对象自己对德育本身的一种认识错误造成的。
         传统的德育模式与现代德育模式的矛盾也是造成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的内涵还会不断的发展变化。传统德育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德育,它是在小农经济、专制统治和大一统封建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臣民和顺民。今天所要建设的社会是现代法制型社会,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至上型社会,其基本内涵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社会德育的目的应该培养具有法制意识的公民,而不是只一味附和统治阶级意愿的良民或臣民。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传统和影响依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彻底消除,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德育工作者想实现有培养臣民到培养公民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德育功能持效性的缺失。
         教育者的约束与德育对象个性发展之间的对立是德育功能持效性缺失的直接原因。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我国德育的现状是,虽然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但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师生关系成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无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力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而无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学校教育时指出,学生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他们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德育功能持效性的缺失不仅使德育效率低下,而且对国家培养人才也很不利。那应该如何提高德育的功效,确保德育功能持效性呢?
         一、改变传统德育模式,特别是改变学校对德育工作长期忽视的状态。在以往的教学和考试制度下,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教学工作进行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薄弱坏节,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出现了不少“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这不仅造成德育教育与智力教育的分离,也与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不吻合,关键是这种忽视德育的做法违背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性,不利于起人格的健全,这些都是德育功能不能够很好维持的原因。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当下社会都在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因为师德师风不仅会提升教师个人的品位和追求,而且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起非常微妙的作用。教师的丰富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懂得德育规律与施行德育的科学方法,才能做到德育的层次性和时效性;自身的道德修养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所谓“己不正何以正人”;其次,要讲究德育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德育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德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创造。
         三、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平等中接受教育。传统的德育模式讲究的是单向的说教和指责,学生面对教育不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仅使得德育过程失去平等的基础,更严重的是有时候会颠倒是非,从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创伤。在新课程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的平等,讲求的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即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探究、合作的过程之中寻求真理。德育工作也应该如此,师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经历德育的过程,这样的德育生命力才会长久。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社会要彻底改变以往的德育模式和评价体系,让德育成为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而不能一味的沉溺于“德育万能”的傲慢,更不能形成“德育无用”的思想误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