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第22期   作者:匡荣宗
[导读]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个体,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应当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匡荣宗
        昆明市官渡区长水中心学校   650211
        
        摘要: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个体,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应当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奉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品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然成为每一个人都需要深刻感知、深入体会的课程。尤其是对于尚处于成长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学会奉献,养成奉献精神,树立奉献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关键词:培养;学生;奉献精神;思想
        引言:无论是哪一阶段的学习,德育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奉献作为一种高尚的品德,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不断为学生传递奉献的精神与核心,让学生感受到奉献的精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因此在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奉献意识,将成为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一、学习先进理念,制定科学目标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决定课程质量高低的先决条件[1]。因此,无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教师都应当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更加先进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并且,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紧紧围绕的核心,一旦目标脱离实际,将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也有可能会因为无法达到目标,而对课堂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
        奉献精神作为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品质,其实一直都会出现在课堂上,所以这也很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因为教师需要把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融入新的教学理念,进而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不必再反复述说久远的故事,而是应当让学生在身边的人事物中,发现奉献,感受奉献。例如对班级的奉献,对组织的奉献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这其中蕴含的理念值得每一位学生深思。
        正如每天与你们授业解惑的老师,每天辛勤工作,用澎湃的激情,耕耘着温馨的田野,用执着的热情,开垦着冷漠的荒原。把愚昧变成文明,让愁眉化作笑颜。为祖国培育出千千万万的未来接班人。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啊!除了老师,还有深深爱着你们的父母亲人。他们每天勤恳工作只为给你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他们拖着疲惫的神曲回到家中,却还要强打起精神指导你们学习;当你们心情不好时,父母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鱼你们谈心;当你们生病时,父母会不顾一切抛下手头的工作,悉心照顾你们;甚至在你们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父母还是会想方设法满足你们。父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你们,也没要求过你们回报,这种伟大的爱也是种奉献!
        二、结合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频繁。奉献精神作为传统的课堂内容,若继续单纯地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等形式开展学习,必然会使课堂单调、乏味。因此,教师除了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外,还应当不断掌握不同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注入活力的同时,优化现有的教学结构,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在现代信息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希沃白板等各类技术手段,将抽象的奉献精神,借助影、像、声、形等具体的数字符号,为学生打开一个又一个新世界的大门[2]。具体来说,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上,教师通常会以一些感人的故事作为导引,让学生初步建立奉献的概念。但是,随着信息技术逐渐渗入课堂,教师可以不再利用单一的讲述方式,而是可以利用从互联网上搜集来的朗诵、视频、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更加鲜活的导引环节。

通过具体形象的多媒体学习,不仅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学生聆听和观看这些身边事例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这对于后续课程的开展、学生内化知识概念等,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不断调整并优化现有的课堂结构。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充当讲授者的角色,这很难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见解,与组员一起探讨奉献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现实里,很多人都不再追求纯粹的无私奉献,对于老一辈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精神提出了质疑。基于此,教师不妨设计系列的辩论课程,让学生以思辨者的身份融入课堂。这类活动式或竞争式的教学结构,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继而更好地内化相关知识概念。
        
        三、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奉献精神
        在固有印象里,奉献似乎离学生很遥远,无私的奉献貌似只出现在那些名人志士身上,例如黄继光舍生忘死炸碉堡等。但其实,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当为学生强调,奉献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奉献的发起者。
        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推进奉献精神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实践通过直接地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真切地感受到奉献为他人和自身带来的快乐与感动[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诸如访问敬老院、为特殊儿童送温暖等。这些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收获他人鼓励与尊重的同时,深切体会到奉献精神的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应当积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将奉献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奉献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将其内化于习惯中,实施于日常生活里。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当不断强调奉献的可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奉献意识。
        紧贴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奉献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变化,加以正面引导,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不断增强奉献意识。“只有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信息太多又太杂,简单地说教起不了什么作用,必须尽可能用他们熟知或身边的人和事,才有可能触及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还记得那年学校举行秋季运动会,班上有个女生特别懂事,在运动会前一天就跟笔者说,现在天气炎热,同学们这样跑来跑去容易中暑,她家里常备有藿香正气水可以带一些来。第二天,她带来了不少藿香正气水,还有一些面巾纸,纸杯,同时还带了一个大塑料袋说是有被扔掉的空瓶可以捡起来当废品卖了做班级活动费。笔者当即对她的这种时刻装着班集体,服务大家的奉献精神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一番表扬。同学们也在她的影响下,纷纷用各种方法为班集体做贡献了。
        结语
        奉献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存在的必备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奉献意识,并付诸于实践,养成奉献习惯,不仅能为我们自己赢得尊重,更能升华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当结合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等,不断强化学生奉献意识的养成,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晓洁.中小学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形象的价值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8.
        [2]付洪,崔欣玉.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J].理论与现代化,2015,05:101-105.
        [3]宋镠洋.内涵、特征和价值:奉献精神的三维解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36-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