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语用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尝试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3期   作者:汤澜
[导读] 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学生往往很难将所学到的语言恰当适时地表达出来
       汤澜
        东莞市东城第八小学,广东 东莞523000
        摘要  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学生往往很难将所学到的语言恰当适时地表达出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才可以将自己在课文和其他读物当中所收获的语言迅速的转化为他们实际运用过程当中所需要的语言呢?笔者认为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从观察体验、自主探究、操作实验这三个方面开展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探索。在学习中发现,学生在参与各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能主动参与、大胆探索、积极表达,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  语言运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观察体验 自主探究 操作实验
        在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新课程(教研)》2011年第2期 作者:田宝轩]]在学者吴忠豪的研究当中,将语言的学习效果以实际运用能力来进行评价。他认为,学生在课本当中学到的语言是消极语言,要将其变为积极语言,就需要学生在实际运用当中进行有效表达,从而实现以理解为基础的消极语言向以运用为基础的积极语言发生转变。可令很多一线老师困惑的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想要将消极语言主动地变为积极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在日常的习作练习时也总是出现满肚子话却无法表达的现象。学生明明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但是却无法运用最恰当的语言给表述出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害怕表达。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能够被其进行调遣和运用的积极语言是比较少的,虽然脑海里有了具体的表象,但是在对语言进行调动的时候却发现空空如也。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自然的从理解到运用进行转变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才可以将自己在课文和其他读物当中所收获的消极语言迅速的转化为他们实际运用过程当中所需要的积极语言?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的训练,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也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的表达搭建了平台。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对学科和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它能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发挥自身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表达、交际以及策划能力。通过综合性学习,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水平。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综合性学习也都提出了语言表达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二学段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三学段则要求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如何借助综合性学习促进学生将“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实现语言从理解到运用呢?笔者作为一线语文老师,进行了以下教学实践探索,在这里抛砖引玉,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一、观察体验愿表达
          要获取生活中第一手资料,观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也是开启学生沟通表达大门的重要方法。孩子们在表达时常常会觉得无东西可写,很大的原因是缺乏留心观察,身心无体验,心中无素材。在日常教学当中,老师通常会要求孩子认真的进行观察,并用心去体会和感知,但却没有意识到孩子到哪去观察?怎样观察?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供观察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从中去学会观察的方法并做学会做生活的留心人。在学完第九册的第七单元后,我在班上开展了《我与秋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借着秋游的机会,我们来到了生态公园。寻找秋天的活动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他们分成小组,走进公园的个个角落,用自己的感官去充分的感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在他们寻找秋天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你们的眼睛就是最灵活最敏感的摄像机,他能捕捉到秋姑娘行踪的任何蛛丝马迹,同时每一台摄像机“拍摄”的角度都不一样,内容也各不相同。只要细心观察,多角度思考,就能发现秋姑娘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她会给你送来惊喜!”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用心倾听,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去认真感受。这一天下来,他们不仅带回来了形形色色的“秋日礼物”:似火的枫叶,怒放的菊花,成熟的松果,蹦跳的蝗虫,蟋蟀的鸣叫……还饶有兴致地开始讨论对秋天独特的感受。在返程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致依然非常高昂,我们的活动也没有结束。我布置孩子们寻找关秋天的诗词、 歌曲、文章、对联、图片……孩子们借助欣赏影片和图片加深了对秋的理解;借助画笔、歌曲抒发了对秋的赞美。学生们感知了这么多丰富的情感内容,最终会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得到沉淀。我们就应该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品味、去表达。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孩子们滔滔不绝,欲罢不能:
        生1:我觉得最有味道的是菊花,在这样一个季节其他的花都收起了自己的美丽,只有菊花在迎风怒放。
        生2:我观察到松树到了秋天也是有变化的,虽然她一年四季都披着绿装,但春天松针是嫩绿的,到了秋天变成深绿了,他长大了。


        生3:我觉得最美的是秋天的天空,它辽阔无比,碧蓝碧蓝的,就像洗过一样,几朵白云懒洋洋的在天空里散步呢!
        ……
        语文的世界和生活是脱离不开关系的,生活就像是一个更大更系统的语文课堂,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语文信息。我们所教授的语文其实就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当孩子们有了仔细地观察、亲身的体验,表达也就自然而然了。
        二、自主探究乐表达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描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开展了名为《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活动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一) 搜集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来历。
        (二)调查了解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
        (三)搜集有关于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
        (四)用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方式汇报。
        学生们原来只知道中秋节可以吃月饼、赏月,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帖春联,但很少有同学了解这些节日的来源和其背后的故事。他们通过上网搜集、阅读书籍等多种方式,了解到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并分成小组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梳理、摘录、分析、综合。在上述活动当中,学生们不是因为老师的要求而进行的活动,而是因为自己真的感兴趣、想要去探索,在兴趣的指引下他们能够更好地选取学习内容,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学习目标。并自主安排探究和搜索的时间和方式,自行选择呈现汇报成果的方式。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信。更让我欣喜的是,在活动中,学生们会主动地运用活动计划、思维导图等来安排各项任务,组织活动,使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
        成果汇报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关于“中秋的来历”有同学提到了“嫦娥奔月”、“吴刚折桂”;在对端午节进行追溯源头的时候,学生们将屈原的故事给讲述了出来。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诵起了与节日有关的诗词,有著名诗人的:如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张九龄的《望月怀古》……更有自己创作的;还有的孩子唱起了《弯弯的月亮》《明月千里寄相思》,展示了手抄小报。
        通过开展类似的活动,学生们的探索欲望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他们更愿意去和真实生活进行接触,并在此过程当中收获各种各样的知识。由此一来原本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在生活当中得到了无限的放大,学生们也拥有了更高的探索能力和表达热情。
        三、操作试验趣表达
        我们不难发现一堂课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操作的实验课,会激发学生无限的热情。那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什么不能为学生提供操作实验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用心思考来铺垫一条更具主动性的表达途径呢?
        在《蟋蟀的住宅》这一节课的学习活动完结之后,我在全班组织了“发豆芽”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感受到的内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带来展示,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集中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有的学生喜形于色,他们带来了白白壮壮的豆芽,并为大家分布讲解了豆芽萌发的整个过程;有的学生面露难色,因为他发了几次豆芽,总是豆子刚冒个头便“夭折”了。在观察日记中他写到“我发豆芽又失败了,急得头上都冒出了汗,培养了一个小生命可真难呀!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的是这项实验的操作技能,而且也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以爱为主题的种子。不管最终的实验是否成功,他们都能够对生命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孩子们在日记习作中写到,从实验开始的第一天起,他们天天盼着种子能早一点发芽,有一点变化便欣喜不已,毫无动静便心急如焚。所有的心情都随着生命的变化而变化,这又何尝不像我们的父母关注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呢?同时孩子们也在试验中明白:所有的生命都有其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意志去催促他,改变它。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语文实践活动”,但是学生们全身心的参与和实践,使他变得生动有色。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动手操作,更在活动中获得了感悟,锻炼了表达。
        语文课程开展的关键在于实践,而不是“言说”。想要仅仅凭借课堂上的“言说”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不切实际的,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不断地进行积累。基于此,我们教师应当用更具开放性的思维来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语文世界,使得课堂和生活能够充分的连接在一起,不断开发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各种情境当中学语文和用语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研)》2011年第2期 作者:田宝轩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