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3期   作者:杨静
[导读] 一位教育专家在论述素质教育问题时指出
        杨静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中心幼儿园
        一位教育专家在论述素质教育问题时指出: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因此,在我国新时期提出的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就把品德教育排在了前列。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塑造良好品质的关键时期。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天生的一样,自然不会改变。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应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旨在形成和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在从事多年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幼儿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1、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和训练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学是一日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最直接而且最有效的途径。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教师要依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一方面向幼儿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把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围绕教学内容,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行为的强化和训练,并采用多种多样易于幼儿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和不对的,应该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等粗浅易懂的道理,使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通过向幼儿讲述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榜样,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性格;通过种植和饲养,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爱护公物的品德;通过故事、儿歌、音乐等,进一步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拾金不昧等优良品质。
2、 加强常规训练,严格执行生活制度
        幼儿园的常规和一日生活制度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制定的,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和执行,我们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感,运用讲解、示范、提醒等方法,来培养幼儿守纪律、爱劳动、讲卫生和独力能力等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如:进餐时,要求幼儿安静、不东张西望、不交头接耳、不抢菜、不挑食、不边吃边走、不吃手指、不随地吐痰等,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
3、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最直接的对象就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教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该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也千万别违犯,并且要经常自我检点,在孩子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有一次,我组织孩子玩“上课”的游戏,恺恺小朋友扮演老师,四名幼儿扮演学生,看到他们玩得那么认真、起劲,我感到很高兴。突然,恺恺用力一拍桌子,对另一个小朋友发起火来,我赶忙过去,对他说:“你可不能拍桌子,也不能对小朋友发火。”他认真地辩解道:“我是老师呀,刚才恬恬不听话,我生了气才拍桌子的!”我说:“老师也不能拍桌子!”“可有时老师生气时就拍桌子!”我告诉他拍桌子是不对的,并教育孩子要爱护公物。

事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那位老师,那位老师在全班孩子面前做了检讨,承认自己拍桌子做的不对,并进一步要求幼儿爱护公物,从此,我们班再也没有发生损坏公物现象。
        幼儿善模仿,是人所共知的。教师及家长的言谈举止及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起着榜样、表率作用。因此,要多给与每个孩子正面的影响,要求还做到的,老师和家长首先自己做到。这其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有时比家长的教导还要深刻。所以,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之前,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修养。言谈、行为、小节都是必须应注意到的内容,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更是重要。而不是只在课堂上讲讲,平时根本无原则,导致在幼儿心目中的混乱认识,从而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方能对幼儿的品德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4、 注重幼儿的个性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个别教育
        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根据幼儿道德行为习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教育是完全必要的,然而,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状况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要考虑到幼儿的个性特点,使之在每个幼儿的身上发挥作用,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如:通过讲故事《小猪变干净了》进行讲卫生的行为习惯教育,在面向集体进行谈话的同时,也进行角色表演游戏,让平时不太讲卫生的幼儿也参与进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使幼儿的不良品德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纠正。
        教育单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最喜欢成人给他们讲故事,我们不妨经常观察孩子的言行表现,把孩子编进故事里。由于故事的主人公是他自己,每次听故事他们会很认真,感到很亲切,同时也更关注故事的结果;把孩子的闪光点编进故事,能使孩子的优点加以巩固;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用故事的方式委婉地讲出来让他们知道这样做大家不会喜欢你,为其进步指明了方向,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更好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懂得道理,在情理交融的过程中,使孩子能够做好,愿意做好。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 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有针对性进行教育
        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向幼儿进行随机性针对性教育。如:有一次餐后,我们带幼儿去散步,东东看到盛开的菊花很漂亮就伸手想去折,我就趁机告诉小朋友:公共场合的一花一草都不能折,如果人人都要摘花草树叶,里最后可就没有花草,树木也光秃秃的,就不漂亮了。后来,我让她在地上捡了几片落下的银杏树树叶,并告诉她,银杏树是很珍贵的树,我们要爱惜它、保护它。从此,我们班再也没有发生随意折花草的现象。
6 、密切家园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合作
        目前,家庭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引起越来越多的家长的关注,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也要注意一个现象,就是不少家长只注意开发孩子的早期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品德的培养,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容易形成幼儿行为表现的两面性,在幼儿园里是一种表现,而在家庭中,却是另一种表现。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和家庭的关系,共同搞好德育教育,力求做到和家长情感相融,心心相印,促进合作,从而共同一致地对孩子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
         未来人们的素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代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人生的最初几年是心灵最敏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孩子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等基本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通过潜移默化而奠定的。这些将在他们今后的一生中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我们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唱好品德教育的重头戏。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遵循德育教育原则,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适时地向幼儿进行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强化,力争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