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能生巧,“建”证花开 ——以大班户外积木建构游戏为载体生成数学核心经验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3期   作者:翁梦瑶
[导读] 积木建构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且对于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翁梦瑶
        温州经开区天河中心幼儿园,浙江 温州325000

        摘要:积木建构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且对于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实践和探索,笔者发现户外积木建构游戏是幼儿学习数学核心经验的有效载体,为幼儿提供操作感知的机会。幼儿在建构游戏的操作过程中能体现出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等数学核心经验。通过记录、分析、运用建构游戏片段的策略,提升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巩固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
        关键词:大班 户外积木 建构游戏  数学核心经验 实践探索
一、背景
(一)缘起
        由自主游戏故事《悬空的房子》引发的思考:
事件描述:在户外建构区游戏时,天天搬了两根长圆柱体分开来立在地上,然后又搬了两根短的圆柱体堆高立在两根长圆柱体中间,神奇的是两根短的圆柱和一根长圆柱的高度是一样的。他再在三根立柱上面放了一根长木板,木板稳稳的平衡住了,实现了“一楼”的一个架空。在接下来的建构过程中,天天总是选择先完成房子的中间主体部分,然后再在木板上摆上其他形状的“小房子”——在木板左边放一个圆柱体,相应的就会在右边摆一个圆柱体。在搭建过程中,他的作品多次坍塌,有时候仅仅是挪动了左边的小积木,就造成了左右不平衡,整个作品坍塌,不得不从头开始搭建。在搭建——坍塌——搭建——坍塌的过程中,天天的悬空房不断改进,变得稳固又豪华。一次比一次的成功原因是天天发现了“对称平衡”的秘密。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构建幼儿数学学习的途径。从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和大大小小,形状多样的积木互动的过程中,能直观地感受到长度的变化、图形的组合、空间的方位,并在积木失衡时运用对称的方法使积木平衡。我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哇”时刻——这些数学知识的获得,都是孩子在建构游戏中自主操作,自主探索时发现的。
        当前,整合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倡“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因此是不是可以合理地以积木建构游戏为载体生成数学核心经验呢?
        我开始思考……
(二)建构游戏中自然地存在幼儿数学核心经验学习的契机
        数学知识内容广阔,如空间、图形、属性、颜色等,而建构游戏从其定义来
看本就是对空间、属性等方面的探索,二者存在很大的联系。
        《指南》中指出:“幼儿在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不是教学的“专属品”,在游戏体验中渗透数学更符合当前的教育观、儿童观。通过建构游戏的方式,能将理论化的知识具象化,从具象化的建构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数学逻辑知识,让幼儿在真实的游戏情境中运用这些能力去解决游戏中的困难,真正体验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图4数学核心经验构架图
(三)以户外为场地进行积木建构的研究价值
积木的种类繁多,但本研究中的“户外积木建构游戏”,是指:本园幼儿在户外建构中所使用的本园采购的14种安吉实心积木进行的地面建构游戏。






                                 

                                 图5本研究中所用到的14种安吉实心积木
        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也影响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了促使幼儿更有效的深度学习及数学核心经验发展,因此,我将研究场地落眼于幼儿园的室外游戏活动区,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空间。此外,在户外场地进行游戏还有体验性强的特点。由于空间大,参与人数多,在运用统一的实心积木材料后,幼儿搭建的作品往往比较大型且贴近生活,在作品完成后幼儿能进行真实的体验,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游戏体验。
二、“数”能生巧——数学核心经验在建构游戏中的生根发芽
(一)户外积木建构游戏开展前渗透的数学核心经验
        在大量的户外建构材料搬运至园内时,我们借此契机邀请了大班的孩子们对积木的形状和数量进行初步统计。
1.数学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
        大班幼儿关于物体属性认识的数学核心经验即集合与分类,幼儿要根据物体的属性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在户外建构区,材料的摆放和分类方式可以由幼儿说了算,让幼儿获得关于分类的数学核心经验。
        孩子们在形状混淆的积木堆里,看见了熟悉的形状,并试着用形状特点进行分类,并“一一对应”摊开在地上,如把所有的半圆积木摆成一排,圆形积木摆在下一排。在摆放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发现了有小三角形和大三角形,并按照大小进行分类摆放。在分类完成后,孩子们再将统计好的积木一一摆放至材料柜中。
2.数学核心经验——数概念
    数学核心经验中关于“计数”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我们把计数的机会交给孩子们,虽然对他们来说,统计积木有“多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孩子们尝试着断断续续的数——有的从中间数,有的从第一个开始数,有的用手指头点着数,有的用眼睛数……每个人数的都不一样。在反复多次的一一点数和共同点数后,孩子们获得了正确计数的经验。
(二)户外积木建构游戏开展中渗透的数学核心经验
1.分工合作、有序获取材料
     建构游戏开始了,合作搭建的孩子们推着推车去取材料,将材料运送给搭建的同伴后,部分幼儿继续扮演“搬运工”的角色给同伴提供材料,更高效地完成搭建。取材料的孩子“取中取乐”,一边取一边给各种形状加以形象的名称,如三角形的“三明治”、圆形的“汉堡”、拱形的“饼干”等,将获取材料变成自己的乐趣。通过目测、观察、比较再结合自己同伴的需要选择材料,孩子们以“用多少拿多少”的方式节省材料,防止收拾整理时的混乱。
2.专注、投入实施建构游戏
(1)数学核心经验——量的比较
        建构游戏是幼儿巩固关于测量和量的比较的一种自然学习的途径。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用目测和用积木衡量的方式比较自己作品的高矮、大小。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使用圆柱体搭建“门”时利用了两种不同的圆柱体,一种是长圆柱,一种是短圆柱,孩子们事先并不知道两种圆柱之间的长度关系。孩子们的门一边用两根长圆柱,一边用四个短圆柱,上面用一个长板连接在一起并且保持平稳,这就说明孩子们用建构的方式自然发现了两种圆柱的长度关系。
(2)数学核心经验——模式
        有关模式的数学核心经验,《指南》中要求大班的儿“能够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孩子们在建构时可以利用形状、数量等创造出自己的模式结构,例如递进模式、对称模式、ABABABABAB模式等。如图6:
        
        
        
        
        
        
   图6幼儿在建构中生成的数学模式    


(3)数学核心经验——图形组合
        建构积木均是三维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圆柱体等。在搭建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摆弄、旋转、移动、组合、分解这些几何图形,在重复的过程中感知图形的特征和守恒的数学知识。以三角体为例,孩子们在使用大量的三角体时,有的会将两个相同的三角体的长边相对应,形成出有两个正方形面的长方体,有的会用三角体搭成一个“金字塔”,发现相同三角形可以正反交错的秘密。
(4)数学核心经验——空间方位
        幼儿在搭建立体作品的过程中会感知空间方位的经验,如:“上面”—“下面”、“左边”—“右边”、“里面”—“外面”、“近的”—“远的”。同时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描述作品的空间方位概念,逐渐巩固空间方位的核心经验。
(三)户外积木建构游戏开展后渗透的数学核心经验
1.材料整理——巧借整理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
        整理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除了事先在材料柜上添置和材料一一对应的自绘标志,在整理时幼儿进行“自认图形”的自我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每人负责一种形状的积木,比如有的孩子站在圆形前面作为“接应者”,有的孩子作为“搬运者”专门寻找圆形,两个人相互配合,一一对应,将收积木当成一种有趣的数学活动。
2.绘画回想——巧借绘画巩固数形符号的表达能力
        绘画是儿童的第二种语言,是儿童心灵的窗户。在建构游戏之后,游戏记录的方式给幼儿打通了一个让他们能够“大胆说话”的绘画管道。幼儿将游戏中的“一砖一瓦”回想并记录下来,将游戏经验用图画的形式具象化、符号化。另外,游戏的日期是重要的数字符号,孩子们在每日的记录过程中逐渐掌握日期中的数学秘密。
3.谈话分享——巧借游戏故事提升数学核心经验
        分享的案例要抓住数学核心经验的价值点。孩子们的谈话分享的内容,可以根据观察记录和幼儿的兴趣集中点、 困惑与疑问选择必要的案例进行数学核心经验的提升。每次的分享选取一到两个点,在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关键性回答进行追问,并在分享尾声进行归纳总结,深入浅出,梳理出数学知识,有利于幼儿相关数学经验的提升。
三、“建”证花开——从建构游戏中提升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策略
(一)做建构游戏的记录者,感知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
        一方面,做幼儿“背后”的老师,观察幼儿建构游戏时的“哇”时刻和“啊”时刻。这种观察不是盲目的看,而是带有思考的观察。如果没有或者很少关注幼儿的搭建情况,就无法捕捉幼儿的游戏行为的关键信息,解读幼儿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更谈不上发现幼儿建构作品中所蕴含的数学核心经验。教师不仅要“睁开眼,闭上嘴,管住双手”,也要借助记录工具如相机等将孩子的游戏内容真实地拍摄下来。
        一方面,做幼儿“面前”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的他们的“哇”时刻。结合游戏片段和孩子的语言分享,可以解开教师在观察中对孩子某些行为方式的疑惑,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水平。并且,这些真实的“哇”时刻值得教师反复去观看、记录和分析,提炼出有关于游戏片段中孩子们的数学核心价值点。以此“点”为切入,教师可以通过延长观察时间,收集更多实例,描绘出孩子这一“点”核心经验的成长轨迹,有助于幼儿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做建构游戏的分析者,提升教师的数学核心经验
        教师本身的数学核心经验是为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数学专业化程度将影响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学习。在园本培训方面,我园开展过有关数学核心经验的专家讲座,但是没有后续跟进的数学教研,从而没有引导老师如何在建构游戏中关注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发展。
        以教师拍摄的建构游戏片段为抓手,教师团队多看、多听、多思,才能迸发出提升的火花。每次的研训,教研员可以组织教师们在反复观看后提出自己所发现的数学核心价值,针对一两个价值点对照《指南》、《纲要》的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等参照,分组讨论并集体分享的教师后续支持如何开展,如教师的分享方式、介入的时机等。另外,可以开展读书分享会、专家进校园等活动,熏陶教师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们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的改进,同时积累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三)做建构游戏的运用者,促进幼儿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5-6岁是抽象思维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学习方式将从具体形象的学习过渡到抽象逻辑的学习,逐渐丰富逻辑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
        从建构游戏中学习数学核心经验是一种很好的从具象化到抽象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借助建构游戏的实例,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具象化的搭建作品进行解析,生成有趣的探索课程。
        以模式为例,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创造出“半圆-三角形”的规律,因此幼儿掌握了用两种形状形成一种规律模式的能力。建立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幼儿也能运用这两种形状创造出其他的规律。在操作之前,我们可以告诉幼儿“图形像‘半圆-三角’这样一组又一组重复出现三次以上排序”的数学核心经验叫做规律。在之后的发散思维和操作过程也是孩子试误和提升经验的过程。那么在之后的建构游戏中,孩子们又会将掌握的有关“规律”的核心经验带入到建构作品中,融会贯通,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发展纲要》解读(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黄瑾 田方主编.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王秋.幼儿园大型户外建构游戏:从游戏走进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