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3期   作者:岳小琴
[导读]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试题中的一类重要题型,
        岳小琴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麻柳乡小学            628014   
        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试题中的一类重要题型,在考试中占有极大的分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解决问题题型多变,内容大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解决问题解题教学,更具教学意义,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决问题由于其内容上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因而便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导致很多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畏惧,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成绩的不理想。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主要是从直观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复杂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依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份的直观具体形象性,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彻底的改变。所以在小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大量的借助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更接近生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助于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掌握知识点,寻找到有效的数量关系,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锻炼和培养。
        针对解决问题教学的以上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解题教学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阅读勾划,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学习。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动作、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系统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水平,认知能力,重点还是依靠个人感官感觉和各种动作来了解、学习、探索大千世界的新事物。
        解决问题是由情境、情节和各种数量关系综合形成的一种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题型,在具体教学中,我总结认为,解决问题的首要解题方法便是阅读勾划,只有仔细阅读,读懂其中的含义,才能明白题目中的情景内容,才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才能寻找到数量关系,才能总结出解题方法。再辅以勾划,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更加顺畅,更加有利于对应用题的理解,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直观的数学模型,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阅读勾划,是一种重要的审题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一)大声的初读,勾划主要情境情节、具体数字数据、相关应用题术语,并初步理解其中含义,形成初级模型;
        (二)轻声的复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分析出解决问题的结构,罗列出大致框架,进行再次深入分析,完善数学模型;
        (三)理解性的精读,通过图画等多种辅助形式让学生感悟出解答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形成最终正确的数学模型。
          例题: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540千米,一列火车从南京开出,9小时到达,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题方法:通过阅读可以勾划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结构框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然后寻找出数量关系,最终得出解答方法。
        已知条件:铁路长   540千米  9小时到达
        问题要求:平均每小时?千米
        行程问题:路程÷ 时间=速度
        解:540 ÷ 9 = 60(千米)
        答:平均每小时60千米
        在阅读勾划教学中,始终把学生作为解决问题解答过程的实施者,主导者,参与者,让他们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解答过程,通过独立的读题,独立的勾划,将口和脑充分运用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得意识,使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得到进步。
        二、情境模拟,再现情节,融入生活。
        解决问题内容大部分都与现实生活实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解题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表演的方法,情境模拟,让情节再现,从而轻松的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最终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
例题1:学校举行广播体操比赛,要求排成5列,三(一)班共有女生17人,男生13人,平均每列站几人?
        解题方法:针对这道题,我们可以直接让17位女生,13位男生到教室前面来,情境再现一下这道题中的情节,自动排成5列,让学生自己来排列,从而完成平均分配,达到每组人数相等,通过情境模拟再现,使学生清晰掌握了其中的数量关系变化,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17+13)÷ 5 = 6 (人)
        答:平均每列站6人。
        例题2:有一个山洞长1500米,一列长50米的火车以每秒50米的速度通过山洞,火车穿过山洞需要多长时间?
        解题方法:请学生用课桌上的现成的物品(书本、文具盒等)模拟铁路山洞,用橡皮檫、铅笔等物品充当火车,情境模拟一下火车穿过山洞的情景,弄清楚火车怎样才算是完全穿过山洞?通过模拟再现,学生就很轻松的明白,火车要完全穿过山洞,就必须火车车尾彻底穿过才行,从而明白在计算时间的时候,需要把火车自身的车长也计算进去。
                 解:(1500+50)÷ 50 = 31(秒)
                 答:火车穿过山洞需要31秒。
        三、绘制图案,线段,激发逻辑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应该拥有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利用画图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图形图像可以生动、直观的展示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模型化、图像化,由抽象变得直观,更加形象生动,更加便于理解。
        (一)绘制情境图
    绘画是学生最喜欢活动,通过绘画,学生们可以把解决问题中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跃然纸上,从而比较容易总结出数量关系,达成解题目标。
        例:同学们到农民伯伯的果园帮忙采摘水果,小军摘了12个苹果,小强摘了6个梨子,小军和小强一共摘了多少个水果?




               
                 答:小军和小强一共摘了18个水果。
        (二)画线段图
        线段图是指用线段表示数量,线段的长短代表数量的大小,线段关系表示数量关系,在线段上或者线段旁辅以一些数据、符号、文字和图形说明,能够表达题目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件相互关系的一种图形。
        线段图可以清晰、直观的反映出应用题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可以让抽象的语言表达,变成直观形象的图形、图像,更加模型化,更加立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框架,从而轻松解决抽象的问题。
        例:爸爸一共种了苹果树和李树120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李树的4倍,求苹果树、李树各多少棵?
        

        
                解:(1)李树有多少棵?    120÷(4+1)=24(棵)
                (2)苹果树有多少棵?  24× 4=96(棵)
                答:苹果树有96棵,李树有24棵。
        总结:(和倍问题)  
        总和 ÷(倍数+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 倍数=较大的数
        其实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更多种多样的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会无形被题目中的大数据所影响,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畏难、害怕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就会影响到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导致解题出现偏差。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将大数据简化,变成更加小的数据,从心理上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能够放松的阅读,放松的寻找关系,以达到最终解题成功。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培养必需的数学素养和意识,能够最终解决问题,便是有效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都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知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