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落实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3期   作者: 谢然
[导读]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
        谢然  
        呼和浩特市第十二中学
        摘要: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中探索研究落实“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中课堂导入、课堂情境创设和课后作业三个方面探究落实“家国情怀”。
        关键词:家国情怀  高中   历史课堂     素养落实
一“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国,《说文》:“国,邦也。”《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指出了家与国,国与个人紧密联系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可见,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离不开个人、家庭和国家三者。所以“家国情怀”以“爱人爱家”为起点,是一个爱家——爱家乡——爱国的逐渐升华的情感过程。具体来说“家国情怀”的主要表现为“对故土的至深热爱、对天下苍生的朴素情感、对共同文化信仰的执着、对普遍价值准则的认同固守”[ 张斌,段周燕:《家国情怀的当代培育》,《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等方面。  
    《管子·牧民》中说,“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充分说明了国和家的关系,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开始。每个人对家国的情感凝结在同一个地域的联系上,所以乡土观念被崇尚为“落叶归根”,由古至今,一直为中国人所重视、所认同,成为联系国人心灵的一条重要纽带。
        从远古走到如今,从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共同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在充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超越它、升华它,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应用体现所在。
二、“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的落实
(一)课堂导入定基调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营建课堂的历史意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一课中,很多的教学设计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感觉缺乏新意,笔者特意选取习近平的十九大报告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导入,视频内容如下:
        习近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我们坚信,只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高中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尤其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接近成年,拥有更加丰富的思维,自主意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并对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具象思考,在这样的前提下,观看本视频能够将学生的思考点落在“过去”与“未来”的联系上,这本身就是将现下的时事热点和高中历史课本建立起一个可以供学生对话的平台,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在本节课的开始就传达一种“坚定的意志”、“充足的信心”以及“足够的能力”的理念为本节课奠定了基调。
        (二)创设情境巧彰显   
    历史是由人组成的,历史要有温度,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则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穿越历史,体验历史。
    笔者在执教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以“我的家庭生活”为主题的调查。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年轻时候的生活和我的生活为调查对象,从衣食住行游购娱通信等几个方面展开调查。汇总学生的调查结果后,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与调查结果进行小品表演《开学》,讲述不同年代的开学场景以及生活经历。生动的表演让学生意犹未尽,感慨颇多。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在回忆几个片段,比如爷爷上学时裤脚管是用各色布片接长的,拿着一个和小号脸盆差不多大的饭盆;妈妈上学时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必备的那个年代独有的印有“红双喜”的搪瓷脸盆以及那张淡黄色印有牡丹花的“国民床单”,串联起现在富裕的生活,如移动支付,共享单车以及平板智慧课堂等情节,借助强烈的情景对比,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我们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祖国的强大,进而产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三)课后作业留余韵   
    在课后思考及练习的设计上,笔者留心关注“家国情怀”的延续,力图达到一种润物无声,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如,《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一课,笔者请同学们查询探访“家乡的手工业成就”,并模仿“感动中国”的形式为其撰写一段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特殊作用的历史材料,只有让学生亲身去看、去听、去感受家乡的古今变化,体验家乡的沧桑岁月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出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优秀作业展示:“元钧窑香炉”(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泥土、火焰、釉彩,何种组合才是自然的初衷?摞上转盘的一捧泥土,修补捺水,加上工匠们的铁画银钩,最后烈火成瓷。历经百年沧桑,不变的是你的容颜。你,造型美观,你,气势浑厚,你的存在,彰显了元代恢宏壮阔的气象以及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非凡技艺,你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结合。
        由于乡土历史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所引的史料真实可靠,因此也就能吸引人、感动人、教育人。了解家乡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就会为生长在这片沃土上而自豪,自然而然地萌发出建设美好家乡的雄心壮志。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扉页上曾写过几句话,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本国以往的历史需保持“温情和敬意”。事实证明,当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了解之同情”古人之际遇,方能实现共情并真正继承、发扬古之圣贤志士切实而历久弥坚的教诲,也便会真正找到“此生不悔入华夏”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信。正如《国家宝藏》第二季的总宣片词里写下的:“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幸好,我们能在祖先的创造里,找到让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答案,照见中华五千年不变的模样!”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召唤,是当今时代每个国人内心的需要;也只有当所有民众对自身文化和历史都心怀同样的“温情与敬意”之时,我们国家才拥有向前发展、面向未来更强大的内在力量!基于此,历史教师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从磅礴的学科资源中组织教学内容并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给学生以文化浸染,浸润式地培育家国情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