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
遂宁市船山区龙凤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遂宁 629000
我国的中医养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人们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通过对中医保健养生知识研究,延年益寿、颐养生命。作为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的关键核心在于系统性和整体性,由此实现疾病的预防。
一、中医养生的起源
最能够代表中医理论的著名作品是《黄帝内经》,我国古代的精华医学逐渐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代中医养生体系,后人应对古代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进行持续的大力开发和深入研究。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时期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对出土的甲骨文考证研究发现,殷商时期人们在分娩生病时,会通过祈祷祖宗神灵佑助、或是举办多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求祥瑞,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关于集体卫生和个人卫生的记载。逐渐发展至西周时期,人们的养生思想实现了更进一步的演变,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由专门设置的“食医”进行指导,包括“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饮食调理,并且设有主管环境卫生以实现饮食调理对应四季气候的官职。
二、人的体质类别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体质被分为平和、阳虚、阴虚、湿热、气虚、血虚等。
平和体质指的是正常健康人的体质,无需进补,保证多样化的饮食结构,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各项生理功能均保持正常状。
阳虚体质的人则主要表现为畏寒、手脚发凉、大便稀溏,此类人群的养生保健中应注意温补阳气,选择温阳的食物进补,以达到健脾益气的目的。日常生活中做好身体保暖,避免出现大汗情况,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选择阳光充足的天气以保养身体。
阴虚体质的人通常是形体较为瘦长的人,体质阴虚者会时常的感觉到脚心发热、手心发热、口干眼燥,总想喝水,还会出现便秘的症状。阴虚体质人群养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应做好水分的及时补充,滋阴润燥的食物最适合阴虚体质的人食用。在锻炼时应控制好不要大量出汗,运动过后及时、充足的补充水分。
湿热体质的人常常会感到皮肤瘙痒,并且易生粉刺,其面部、鼻尖常常有油光并发亮,此类体质的人会感觉到嘴里有口苦、口臭等异味。湿热体质人群的中医养生保健应以清热利湿为关键要点,选择辛温滋腻的食物进补,保证饮食口味较为清淡,避免过于劳累,尤其切忌熬夜,适当的增加运动量。
气虚体质的人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容易出汗,经常性的会感觉到神疲乏力,气虚体质人群的中医养生保健中应注意固表止汗、补中益气。在日常饮食中,选择益气健脾的食物进行体质调节,选择柔缓的运动增强体质,注意避免剧烈性的运动。
血虚体质的人群则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感觉到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血虚体质的人群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应以补血养血为主,日常生活中针对自身的饮食应多吃红枣、桂圆、赤豆之类补血类食物。
三、中医养生保健小常识
(一)规律作息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分别是畅通的经络和足够的气血。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内心,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而足够的气血则需要通过食物补充、胆汁和优质的睡眠完成。在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下,保证充足优质的睡眠,由植物神经主导身体,充足气血,保证身体健康。所以中医养生中,睡觉是关键的第一养生要素。人们入睡的最佳时间应该以晚上的九点到早上的三点为最佳养生时期,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当中的“冬季”时间,冬季主藏,若是冬季不藏,则春夏不长,第二天人会非常没有精神,因此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
(二)调整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早餐是人的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饭,应保证营养的早餐膳食结构,中医养生建议人们保证早餐的营养充足,由肉类、鸡蛋、谷类等组成,并且保证早餐当中有水果和蔬菜,提高早餐质量。避免长期食用精白米面,应适当增加纤维素膳食,增强肠胃蠕动,避免出现便秘问题。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多食用脂肪,降低高胆固醇、高脂血症的发病几率,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三餐进食宜早不宜迟,应在时间上进行调整,避免发生低血糖、积食等问题,促进食物消化。饮食宜温不宜烫,过热的食物会对人体的口腔、食管和胃造成损害,受到长期的烫食刺激,还增加了胃癌、食道癌的发生几率,因此中医养生主张饮食不贪热。饮食贪快会出现咀嚼不烂、导致胃的消化负担大大增加,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牙齿脱落等原因,咀嚼功能降低,更应该避免饮食贪快的问题,应细嚼慢咽,减轻对肠胃的消化负担,同时避免出现鱼刺、骨头哽喉等意外事故。过量饮酒会使人的心肌变性失去原有的弹力,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增加了肝硬化疾病的发病几率,因此应关注中医养生的不贪酒主张。
(三)保持情绪平和
人出现生病现象,通常是身体在清理垃圾,是人体在进行自我调节所表现出来的表面现象。人体进行自动平衡调节时,表现出来了生病的状态,而人的自身具有完善的修复系统,对自己的疾病可以起到调整作用。因此在生病时应保证良好的心态,安定内心,避免出现怨恨、恐惧、紧张等情绪,心理安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血畅则百病消。
总结: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值得现代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加强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有效运用,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