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生 刘晨 马耿懋 张瑞先 沈威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 要]目的 探讨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核心肌群训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Neurocom动静态平衡仪、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结果 观察组在接受核心肌群训练后,平衡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强化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核心肌群训练;Neurocom动静态平衡仪
脑卒中是我国目前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且近年来逐渐趋向年轻化。国内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200万人,其中有70%-80%的患者因卒中后导致的功能障碍而日常生活不能自理[1]。脑卒中所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及平衡障碍,不仅增加了跌倒的风险,也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改善卒中后的平衡功能是神经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恢复独立步行能力是大多数患者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平衡能力的提高是恢复步行能力的先决条件[3]。国内报道强化核心肌群力量可提高人体在非静态下的躯干稳定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其中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
1.2 纳入标准 ①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②病程0-6个月,病情稳定,站立平衡1级以上;③年龄30-60岁;④无明显认知障碍。⑤治疗周期4周;⑤Neurocom动静态平衡仪首次测试本体觉(SOM)≥95分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在统计学分析中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工具:①Neurocom动静态平衡仪: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该平衡仪进行综合平衡功能评估,本试验通过观察感觉统合测试(SOT)中的SOM、视觉(VIS)、前庭觉(VEST)三项子指标进行统计分析。②Berg平衡量表共14项,包括坐到站,无支撑站,无支撑坐,站到坐,转移,闭眼站,并脚站,手臂前伸,弯腰拾物,转身向后,原地转圈,双脚交替,前后脚站,单腿站共14个项目,每项得分0-4分,总分56分。
1.3.2 研究过程:
对照组:患者开始接受治疗前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估以及Neurocom平衡仪检查,安排常规康复治疗项目: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电疗,MOTO,四周治疗后再次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估以及Neurocom平衡仪检查。
观察组:患者开始接受治疗之前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估以及Neurocom平衡仪检查,除常规康复治疗项目之外,增加核心肌群训练,每日一次,每次30min;核心肌群训练内容①早期进行静态姿势控制训练。进行桥式训练,每次维持1min,休息1min,进行5组;进行仰卧抬头训练,要求患者仰卧,将头部及颈部抬离床面,维持1min,休息1min,进行5组②姿势维持下的运动。利用Bobath球进行桥式抬腿,桥式屈膝等训练,每组15个,进行5组③仰卧起坐等训练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每组10个,进行3组④SET悬吊训练,可进行非稳定状态下的核心训练,每次10min⑤利用Bobath球进行非稳定状态下的抗阻训练,患者仰卧或俯卧于Bobath球,治疗师施加压力,患者抗阻,每次训练10min。视情况添加此项训练,避免过度训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的平均值用“x±s”表示,当数据所得的P值<0.05时,表示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由本研究可以表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训练前两项平衡检查评分无明显差异,训练后两组患者在SOM上得分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患者在VIS以及VEST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强化核心肌群力量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有促进作用。
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后期,平衡障碍导致的跌倒风险依然存在,由此导致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能重新回归工作成为每个脑卒中家庭的负担[4]。因此要想提高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核心肌群的训练必不可少。
一般来讲,我们把附着在脊柱,骨盆,髋关节周围的肌群称为核心肌群,核心肌群在维持姿势稳定和平衡中起到关键作用[5]。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由于核心肌群力量较差,站立平衡功能受限。进行核心肌群训练,提高核心肌群控制能力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尤为重要[6]。核心肌群训练应贯穿于患者康复的整个过程中。早期患者进行短时间的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缓解肌肉萎缩,增强肌肉等长收缩。恢复中期进行每日半小时以上的核心肌群训练,有助于加速提高患者的坐位平衡以及站立平衡能力。恢复后期核心肌群训练可增加频率,提高步行稳定性,减少跌倒风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7]。
参考文献
[1] 张通(执笔).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2] 王云龙,陈长香,马素慧,等.三种平衡量表在脑卒中患者评测中的天花板效应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679-683.
[3] 朱琪,杨坚,乔蕾,等.静态平衡仪在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定量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2):925-926.
[4] 杨婷,钱兴皋,张会慧,等.平衡反馈训练仪与Berg平衡量表在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中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1):1011-1014.
[5] 熊贤诗,彭涛,罗颖,等.核心肌群训练对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5):3570-3572.
[6] 王惠娟,张盛全,刘夏,等.动态平衡仪与Berg量表用于评定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39-343.
[7] 赵春香,赵雅宁,黄海玲,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8):1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