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伟 倪静
西安市东方医院 陕西 西安710000
【摘要】目的:研究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接收的脑血管致精神障碍患者中选择4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常规治疗,观察组24例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致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恰当抗抑郁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脑血管病;精神障碍;生存质量
脑血管病指的是脑部血管疾病,其包括有脑动脉瘤、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闭塞等,均容易导致脑组织缺血、出血性意外,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残废、死亡的情况。脑血管病患者受血压波动以及心理压力等影响,较为容易出现昏迷、烦躁以及谵妄等情况,最终出现精神障碍[1]。基于此,本院进行了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接收的脑血管致精神障碍患者中选择48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在44-76岁之间,平均(64.21±5.88)岁,其中有脑梗死患者10例,脑出血患者14例,观察组24例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在45-76岁之间,平均(64.33±5.67)岁,其中有脑梗死患者11例,脑出血患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晓并批准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24例常规治疗,内容:包括有血液循环药物治疗、针灸以及理疗等,同时辅助以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本次研究治疗时间共1个月。
观察组24例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内容:本次研究中应用抗抑郁药物类型为帕罗西汀(生产厂家为中美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服用方式为口服,服用剂量为20mg/d。本次研究治疗时间共1个月。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通过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反应患者神经系统改善情况,满分45分,分数越高显示改善情况越差;通过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反应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显示改善情况越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示为(18.61±2.33)分,Barthel评分显示为(47.21±6.48)分;而对照组分别显示为(23.91±2.85)分、(38.22±6.07)分。分别对比并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有:t=7.053、4.960,P=0.001、0.001,即观察组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受疾病以及身体因素影响,较为容易诱发精神障碍,其作用机制为:脑血管病会一定程度上抑制神经递质活性,进而使得患者情绪低落,少动,康复志愿降低,进而导致抑郁,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生存质量。
常规治疗相关方法主要针对的脑血管病症状,对精神障碍以及抑郁等不良精神、心理状态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帕罗西汀为抗抑郁药物,属于苯基哌啶衍生物,可选择性抑制5-HT转运体作用,延长5-HT作用,最终起到抗抑郁效果。通常情况下,帕罗西汀口服后能完全被人体吸收,且其不受饮食以及其他药物影响。药物进入人体后,正常情况下半衰期为24h,年龄偏高患者可一定程度延长[2]。受个体差异影响,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口干、失眠等症状,少部分还可能出现荨麻疹以及体位性低血压情况。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抗抑郁药物,除了改善患者脑血管病症状外,还可以改善其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对生活更为积极,以更好身体、心理状态接受后续治疗与护理,进而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生存质量大幅度提高。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内容相符。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致精神障碍患者而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恰当抗抑郁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其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蕾, 王丽萍. 抗抑郁药物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 24(15):2340-2343.
[2]周宇, 许勤伟, 吴传东. 抑郁障碍患者抗抑郁药物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8, 27(9):83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