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中西医治疗那些事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0期   作者:罗永刚
[导读] 偏头痛属于神经血管性常见疾病,属于慢性病,不仅发病率居高不下,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不良影响
        罗永刚
        甘孜藏族自治州皮肤病防治院  626102

        偏头痛属于神经血管性常见疾病,属于慢性病,不仅发病率居高不下,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15年就将偏头痛列入第三位人类常见病和第六位致残性疾病。在我国,偏头痛发病率约为9-10%,青壮年是高发人群,一方面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另外一方面也会导致我国社会大量劳动力损失,需要引起多方关注。
一、偏头痛临床表现
        临床上较常见的偏头痛,属于一种原发性头痛,病因较多,情况复杂,此病复发率高,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严重的影响。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标准(参见2018年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可将偏头痛分为六类,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两类,分别为有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对于有先兆偏头痛,主要分为典型性和非典型性,在这其中典型性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典型性,典型性先兆偏头痛患者往往在发病时合并感觉症状、言语症状和视觉症状,基本上没有运动症状,上述症状持续时间通常不会超过1h,可自行恢复。而无先兆偏头痛发病后,患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比较长,一般在4-72h,头痛症状反复发作,在进行正常日常活动或体力劳动时,疼痛感会加重,且发病过程中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者会出现畏声、畏光等表现。
二、西医治疗偏头痛
(一)现代医学治疗目的
        偏头痛因具有反复发作特性,患者在经历一段疼痛期后,病情会在一段时间后有好转,可是就在患者认为病情稳定后,疼痛感又再一次出现。针对患者缓解期给予对应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发挥预防效果,减少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发作程度出现急性偏头痛时,也需要及时对症治疗,此期间治疗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药物有效成分,快速发挥止痛效果、缓解持续镇痛、降低复发率。
(二)急性发作期治疗
        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推荐服用的西药处方药物主要为麦角胺类药物和曲坦类药物。一般来说,在患者急性发作期,越早服用曲坦类药物,症状改善越明显,且此类药物服用时机不建议在患者先兆病情期。麦角胺类药物自身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因此建议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服用,但是应该注意本品容易引起药物过度性头痛表现,因此常规治疗时不建议服用此类药物。急性发作期非处方类镇痛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如果患者口服药物有不耐受状况,可改为肛门栓剂。服用非处方类药物需要注意药物依赖。对于急性发作期合并恶心、呕吐症状者,可服用多潘立酮及时止吐。
(三)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主要是指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了解,指导患者自主控制不良情绪,缓解发病时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此种治疗方法透过心理暗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而神经阻滞疗法不仅能够发挥有效的止痛效果,同时也能通过降低患者发病过程中的痛感神经的敏感性,来缓解患者疼痛感,阻滞部位主要包括星状神经节和枕大神经组织。
三、中医治疗偏头痛
(一)中医论述
        中医将偏头痛称为“偏头风”,并将其划分到“头风”和“头痛”范畴,在很多中医古典医药典籍中,就有大量关于“偏头风”的记载。例如,有古书中这样描述:“其痛暴发,痛势甚剧,痛止则如常人”
(二)辨证论治
        对于中医辨证论治来说,其主要依据也是发病时间,即缓解期和发作期,以此为根据,对患者脏腑、分经进行相应辨证。中医认为,偏头痛发作期间以风为主,病位在肝,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或者虚实夹杂,多见气血亏虚。例如,对于寒凝肝脉,中医临床认为其主要出现在患者急性发作期,头痛症状明显,患者发病多是因为风寒侵扰,可致面色发青,治疗以活血通络、温经散寒为主,可选吴茱萸汤进行加减治疗,中成药主要选好再复方羊角颗粒。与此同时,肝风邪痰挟瘀证,也多出现在急性发作期,因患者劳累过度引发,或者存在过激情绪。头痛主要表现为剧烈胀痛,可伴有目眩头晕、易怒心烦等表现,治疗以化痰通络为主,辅之以息风平肝治疗,治疗以川芎定痛饮加减方为主,方中药材除了川芎外,也纳入一定量川牛膝、薏苡仁、法半夏等中药材。对于肝风邪痰挟瘀证,中成药可选用全天麻胶囊。气血亏虚证主要出现在患者病情缓解期,此证患者多为作息不规律且饮食不洁者,并且大量从事脑力劳动者也是高发人群,头痛表现为隐隐作痛,病情反复,夜间多梦,如果体力劳动加重,会加重病情。对于此证患者,多以息风止痛为主要原则,辅之以益气养血方,主要治疗方剂为四物汤加减,方中药材主要包括党参、当归、生地黄、黄芪、阿胶、白芍等,方中条件一定剂量炙甘草,可中和药性。治疗此证的中成药主要为养血清脑颗粒,同时脑络通胶囊也能发挥一定功效。
四、展望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认为,偏头痛反复发作,且临床表现复杂,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得到临床及相关人士的关注,并对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患者病情。现阶段,西医治疗偏头痛,主要采用药物干预,如果服用普通制剂类止痛药物无法缓解患者痛感,可在患者严重时服用特异性止痛药,如麦角胺类药物、阿片类制剂等。但是,西药治疗也只是暂时缓解病痛,对于很多万股性偏头痛,基本没有太大作用。目前,中医针对偏头痛,其治疗主要依靠服用中药,或者通过中医针灸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改善,其总体疗效存在较大局限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很难及时被消除。由于个体差异,偏头痛的诱发因素也明显不同,治疗时应该积极寻找诱因,采取必要方法减少发作次数,并且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最大程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到目前为止,依据相关数据显示,偏头痛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我国就有超过三千多万患者。偏头痛会对患者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恶心、怕光、呕吐等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持续发作、疼痛感随之加强,给患者心理造成严重负担,生活上也带来诸多不便。在发病高峰期时 部分患者被病情搞得焦头烂额,无心工作,用大部分时间急切的寻找各种根治与缓解此病的治疗方法。那么,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能不能给患者带来福音呢?这需要大量临床实践加以证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