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钊1 袁军1 李梅1 康国辉1 冯梦1 王娜2
1.河北省中医院 050000 2. 定州市妇幼保健院 07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灌注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治疗前的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满意,可改善脑血流灌注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头五穴;辨证取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由椎动脉受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异常,为眩晕常见病因[1]。VBI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临床症状主要为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视力减退、共济失调等,甚至引发偏瘫。西医对本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对VBI患者应用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VBI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女各17例、13例,年龄51~78岁,平均(64.59±3.56)岁,病程13~64d,平均(38.79±1.65)d。观察组男女各18例、12例,年龄50~79岁,平均(64.63±3.59)岁,病程14~65d,平均(38.83±1.69)d。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均符合《临床神经病学》中VBI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医内科学》中VBI诊断标准;均存在眩晕典型症状,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确诊;患者均意识、神志清楚,沟通及理解能力良好;均签订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外伤、疾病所致的眩晕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精神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对药物及治疗过敏或无法耐受者。
1.3方法
对照组于睡前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次,1日1次,持续10d为一个疗程,每疗程休息2d,持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组行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选取百会、风池、太阳、前顶三穴、后顶三穴等穴位,协助患者仰卧,应用75%乙醇常规消毒皮肤,应用长40mm、直径0.25mm的华佗牌毫针对上述穴位针刺,风池穴应用斜刺法,其余穴位行平刺法。肝阳上亢型在主穴基础上佐以肝俞、太冲、太溪等穴位,淤血阻窍型佐以膈俞、血海等穴位,肾精不足型佐以太溪、肝俞、肾俞等穴,上穴施泻法,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1日1次。10d为一个疗程,每疗程休息2d,持续治疗2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于2个疗程结束后评价两组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显效:中医症候、体征均消失,症状积分减少超过90%,且TCD检查显示正常;有效:症候及体征显著改善,症状积分减少在60%~90%间,TCD显示明显改善;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疗程对两组行TCD检查,观察其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分析软件为SPSS20.0,(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 %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差异
.png)
2.2两组脑血流灌注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VA、BA的Vs、Vd、Vm、PI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png)
注:*、#分别表示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眩晕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为眩与晕的统称,两者常同时合并,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感觉自身旋转,眩晕可旋转不定、站立不能,常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眩晕属“头眩”、“暄冒”等范畴,痰饮、风火均可诱发眩晕,其病机主要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或肝阳上亢,因火致眩,或肾精不足,因虚致眩,或淤血内阻,因淤致眩[2]。
西医治疗VBI虽然有一定疗效,但口服药物可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不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本研究对患者实施“头五穴”针刺后取得了较好效果,针刺风池穴有平肝熄风、清热祛风之效,可调节脑气血运行,为治疗缺血性眩晕的首选穴位,针刺百会穴有安神、醒脑开窍之效,可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调节阴阳平衡[3]。针刺太阳穴可通络止痛、清利头目,针刺前顶三穴可宁神镇静、息风醒脑,针刺后顶三穴可明目通络、祛风止眩。在“头五穴”针刺基础上配合辨证取穴,根据患者不同证型佐以相应穴位,如肝阳上亢型佐以太溪、肝俞等穴位,与主穴合用,可共奏清热止眩、平肝潜阳之效,淤血阻窍型佐以膈俞、血海等穴位,与主穴配合可共奏通窍定眩、活血化瘀之效,肾精不足型佐以太溪、肝俞等穴位,与主穴配合可共奏益肝明目、理气定眩之效[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提示上述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灌注指标均较对照组好,分析原因可能为上述方法可激发并调动机体自身调节机制,可调整脑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进而改善脑缺血状态,加快脑血流速度,最终改善脑血流灌注[5]。
综上所述,针刺“头五穴”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满意,可改善脑血流灌注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立,朱国优.清脑补血方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2):1332-1334,1338.
[2]董永书,行书丽.头穴久留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5):554-555.
[3]汪晓玲,王云甫.头穴透刺配合电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89-91.
[4]张素钊,袁军,李梅, 等.针刺“头五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6):11147-11148.
[5]郭俊杰.针刺“头五穴”加辨证取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河北:河北医科大学,2016,12(42):152-159.
项目编号:2015103
项目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作者简介:张素钊,男,1982-,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及科研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