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例危重症患者,时间范围在2018年3月-2019年4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急救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整体性护理;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为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且多生命垂危,患者与其家属均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等状态,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沟通,极易发生护患纠纷,严重可延误抢救时间[1]。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多种护理模式被应用在急诊急救护理中,效果各不相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应用较为广泛,通过整合急诊急救护理流程,强化绿色通道,合理调配各医护人员,可最大限度缩短急救时间,及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配合,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2]。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60例危重症患者,时间范围在2018年3月-2019年4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3,年龄18-75岁,平均(48.25±3.12)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3,年龄18-70岁,平均(48.25±3.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好。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具有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障碍者;无直系家属陪伴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急救护理,接受急救电话后询问患者情况,电话告知注意事项,给予电话指导,到达现场时,及时检测生命体征,纠正体位,及时进行病情交流,配合医生完成急救工作。
观察组: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具体为:(1)构建信息化系统:在院内构建信息化平台,出诊人员在接诊后能第一时间将混着信息上传至平台中,院内人员根据信息作出判断,必要时通过电话等方式联系会诊。(2)组建急救小组: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组建急救小组,定期及不定期实施小组培训,增强小组成员配合度,提升其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水平。(3)入院后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再次评估患者病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工作,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实施抢救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同时辅助护士及时安抚患者家属,指引其办理各项入院手续,强调各注意事项,征得其同意,及时开展后续抢救工作,并完成入院。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结果主要分为满意、不满意以及一般满意,对比护理满意度。
记录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急救费用以及住院时间,实施比较。
统计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用数据分组,分为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分别用(±s)、(%)表示,采用SPSS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观察反应强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png)
2.2两组急救时间、费用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急救时间为(18.25±2.25)min、住院时间为(14.22±4.13)天、急救费用为(2352.25±251.25)元;
对照组急救时间为(22.25±2.25)min、住院时间为(18.22±4.13)天、急救费用为(2567.25±125.25)元,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29/30(96.67%),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22/30(73.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可危及生命,因此急诊急救效果对患者预后有着直接影响,而抢救期间,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3-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抢救时间、住院时间较短,抢救费用较低,证实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不仅能有效缩短危重症患者急救时间,还可提升抢救成功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通过组建急救小组,明确分工,强化培训,促使小组成员配合度较高,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及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获得其信任,进而提升其配合度,确保各项急救措施能顺利进行,避免盲目护理延长救治时间,为患者获得及时的治疗提供保障[5]。
综合上述,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晓, 高利华, 赵红梅,等. 加强老年危重症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8, 38(0z1):370.
[2]张萍, 严兆娴, 顾晓琳.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远距离转运模式的构建及效果评价[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 13(4): 380-382.
[3]刘德全. 重症急救患者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010):99-101.
[4]汪学莲, 李莎莎. 专职化分层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心血管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 000(S01):P.43-46.
[5]王芳, 顾纪芳, 刘庆芬,等. 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全科医学, 2019, 017(004):674-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