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规玲
博白县中医院,广西博白537600
【摘要】目的:研究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在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80例接受骨科外科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训练计划。统计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肿痛消退用时明显更长,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度明显更小,腰骶部距床面距离明显更低,两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0.00%,大幅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00%(P<0.05)。相比于对照组患者77.50%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95.00%明显更高(P<0.05)。结论: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应用于骨科患者,能显著缩短患者的肿痛消退用时,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腰骶及腿部功能,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康复护理训练计划;骨科;功能;并发症;满意度
骨科疾病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骨折、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致病原因复杂多样,比如打架斗殴、交通意外、剧烈运动伤等,对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者可致死[1]。多数骨科患者需要接受骨科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复位固定受损的骨结构,加速修复骨骼,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结构和平衡能力,以尽快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训练,可较大程度地改善病情,加速病情好转,促进患者康复[2]。本研究以我院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刍议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在骨科术后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80例接受骨科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家属)均了解本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并签订知情协议。排除标准: (1)手术禁忌症;(2)精神疾病;(3)意识或沟通障碍。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均4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1.4±7.6)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41.3±7.5)岁。两组受试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对比,数据相近,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即对患者进行常规的用药和饮食指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接受康复护理训练计划:(1)肌力训练和被动活动。术毕后,采取冰袋冷敷,以防感染和炎症,待麻醉药效消失后, 指导患者开展收缩训练与踝泵练习,以患者的耐受度为宜。术后第3d,开展直抬腿、后抬腿及侧抬腿训练,如果局部红肿退去,则开展膝关节被动训练,先进行小角度活动热身,以免拉扯伤口,加重疼痛。(2)强化训练。术后1周,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展伸膝与屈膝练习,关节活动角度从大到小,每日增加5°左右;适当增加拄拐行走、抗阻训练及站立行走活动。(3)出院训练计划。患者出院后,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加强对患者的指导和监督,叮嘱患者定期复查,视其恢复情况,指导其开展下蹲训练、上下楼运动及负重活动等。(4)心理干预。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想法和感受,通过安抚、鼓励等方式,缓解患者的消极情绪;告知其康复训练对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3]
统计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1)术后恢复主要指标包括:肿痛消退用时、关节活动度、腰骶部距床面距离、直腿抬高度。(2)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血栓、关节炎症、切口感染等。(3)护理满意度评判标准:选取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判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为10分制,患者依据自我意愿评分,评分≥8分,即非常满意,评分6~7分,即较为满意,评分≤5分,即不满意;总护理满意度=(常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肿痛消退用时明显更长,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度明显更小,腰骶部距床面距离明显更低,两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ng)
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0.00%,大幅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00%,两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png)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比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77.50%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95.00%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png)
3 讨论
研究发现,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能加速患者的血液循环,迅速消肿,预防血栓,同时减少关节活动度丢失,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4]。本次研究中,通过肌力训练和被动活动,加强了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增加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加速血液回流,预防肿痛,为后期的强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再通过强化训练,进一步加大了患者关节的活动度,使其尽早恢复行走能力;配合出院后的指导和复查,使其基本恢复了肢体功能,减少了肢体功能受限程度,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其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更佳的生活质量;全程辅以心理干预,能有效纠正患者的焦虑、不安、甚至恐惧的负性情绪,减少患者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确保康复训练高效有序地进行[5]。
本次研究中,我院骨科患者经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干预后,结果发现,相比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肿痛消退用时明显更长,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度明显更小,腰骶部距床面距离明显更低,两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干预能明显缩短患者的肿痛消退用时,从而减轻患者的生理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度、腰骶部距床面距离,从而提高关节和腿部及腰骶部功能。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达到了20.00%,大幅高于观察组患者的5.00%,两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干预可切实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从而改善预后,家属患者康复。相比于对照组患者77.50%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95.00%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干预能明显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训练计划应用于骨科患者,能显著缩短患者的肿痛消退用时,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腰骶及腿部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为骨科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瑾,徐大雄.骨科康复训练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02):184-187.
[2]秦爱萍,黄青敏,雷东华.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04):292-294+306.
[3]梁晓莉,朱国兴,荣晓旭,姜宇,秦晋泽.短期正念行为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02):263-264-265-266.
[4]朱莎,章亚青,万小梅.胫骨上端骨折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究[J].中外医疗,2019,38(36):130-132.
[5]赵倩,郭利平.渐进性强化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1(06):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