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20期   作者:吴建凤 刘承虹 曹淑青
[导读] 目的 探究在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吴建凤 刘承虹 曹淑青
        平阴县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400
        摘要:目的 探究在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2019年2月-2020年8月间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经双色球分组法分为2组,常态组42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科研组42例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其临床价值作进一步探究。结果 护理干预后科研组肢体、语言功能评价分值高于常态组,且科研组护理效率指标88.10%高于常态组的59.52%P<0.05,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极高,在有效提升护理效率的同时,快速改善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状况,对于患者的康复极为有利。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临床价值
        脑梗塞属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类疾病,也是一种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具备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大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均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癫痫等情况[1-2]。这是因为脑梗死疾病本身会出现脑部血液循环异常,继而发生脑组织坏死、脑软化等症状,病情发展较快,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措施的实施[3]。本研究结合我院近1年半时间内收治的将脑梗塞患者,分组运用常规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并对其临床价值作进一步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19年2月-2020年8月间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脑梗塞患者,经双色球分组法分为2组,常态组42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科研组42例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纳入标准:已确诊为脑梗塞疾病的患者,在研究工作开展前,患者或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未完善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极差,难以正常配合研究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常态组:年龄43-77岁,平均(55.73±10.31)岁,男女比例29:13。科研组:年龄44-78岁,平均(56.14±10.52)岁,男女比例28:14。从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数据来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均衡性标准。
        1.2护理方法
        常态组42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在治疗过程中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为其监测生命体征,并告知患者一系列注意事项。科研组42例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从以下2个方面入手:
        1.2.1肢体康复护理措施
        一是体位指导,适当为患者调整体位,如患者选择仰卧体位,护理人员可轻微上抬其肩部,将患者的四肢自然伸展,告知其手指可保持半屈状态并握紧。放置软枕在其手臂下,这样可预防关节出现痉挛情况。每间隔3小时再进行体位调整。二是功能训练,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其接受治疗后2天可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初期可在床上进行一些运动,如自主翻转训练可促进肌肉能力康复,还可规律性的进行上肢伸展训练,这样可有效活动肘关节及肩关节。
        1.2.2语言康复护理措施
        大部分脑梗塞患者发病后的语言功能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鼓励患者多表达,从发音、词组、句子循序渐进的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在护理初期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面部表情训练,如鼓腮、噘嘴等训练。然后进行语言训练,可先指导患者伸舌头、吞咽训练,再逐步过渡到规范发音。接下来可指导患者进行词组、长句等训练。在训练期间,可为患者详细讲解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并将治疗流程、护理内容等向患者一一说明,树立患者治愈的信心,消除其内心的恐惧。
        1.3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肢体、语言功能根据我院神经内科自身量表进行评价,评价满分均为100,分值越高,说明功能恢复越良好;同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判定。
        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一半以上,同时病残程度≤1级可判定为显效;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50%,同时病残程度2-3级可判定为有效;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未满足以上标准时,可判定为无效。
        1.4数据处理
        将指标数据记录至SPSS21.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肢体、语言功能评价作为计量类型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达, 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效率指标)采用例数(%)表示,χ2检测。 P<0.05为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肢体、语言功能评价对比
        护理干预后科研组肢体、语言功能评价分值高于常态组,P<0.05,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效率指标对比
        护理干预后科研组护理效率指标88.10%高于常态组的59.52%,P<0.05,组
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脑梗塞疾病患者当中有较多出现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会对患者的肢体活动有所限制,难以正常进行沟通,因此情绪波动明显,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4]。脑梗塞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因此加强早期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5]。有研究资料提出,脑梗塞患者在发病3个月内进行治疗与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其语言、肢体功能,期间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6]。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于患者的发病初期结合其病情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通过语言、肢体2个方面的训练予以加强,训练方式更具个性化、多样性,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7]。
        护理干预后科研组肢体、语言功能评价分值高于常态组,且科研组护理效率指标88.10%高于常态组的59.52%P<0.05,组间对比结果具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脑梗塞护理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极高,在有效提升护理效率的同时,快速改善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状况,对于患者的康复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刘培.改良留置胃管联合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早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J].黑龙江科学,2020,11(18):50-51.
[2]车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3):237-239,243.
[3]徐玲玲.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2):357.
[4]张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指标的影响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3):333-334.
[5]赵艳.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价值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3):130.
[6]朱敏,段琴,马婷, 等.早期护理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0):158.
[7]冼海.观察脑梗塞患者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6):126-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