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创伤患者使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干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期间,抽取我院接收的急诊创伤患者66例,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各为33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应用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急诊时间指标情况、抢救效果。结果:相对于常规组急诊检查、接诊、术前抢救时间,护理组均短(p<0.05);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比,护理组更高(P<0.05)。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予以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干预,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诊创伤患者;无缝隙急救护理;抢救成功率
急诊创伤为临床中常见,大部分患者病情较严重,进展较快,且复杂多样,治疗难度大。因此,为了改善急诊创伤患者预后,需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尽最大可能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然而,对此类型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若未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会造成其感到不适,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预后较差,严重者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1]。为此,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病情的控制以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寻更有效的护理方案,具体研究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期间,抽取我院接收的急诊创伤患者66例,依据入院前后,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各为33例,常规组男患者13例,女患者20例,年龄最大为71岁,最小为20岁,平均为(45.505.70)岁;护理组男患者15例,女患者18例,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21岁,平均为(46.505.98)岁;两组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组予以常规方式干预。予以建立静脉通道,检测各项身体指标等。
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无缝隙护理干预。(1)组建无缝隙护理小组。选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建立无缝隙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队长、呼吸道、循环、助理、记录护士组成,由队长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工作职责,配合主治医生的需要,辅助完成相关检查,密切与相关科室联系与沟通,落实无缝隙护理干预。(2)无缝隙护理服务体系。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念学习,增强主动性服务意识,促使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在患者急救过程中的作用及价值。小组成员共同规范、细化抢救流程,对于高空坠落伤、车祸伤等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制定个性化应急预案,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并由队长对实施细则进行评估与检测,确保对整个抢救流程进行落实。定期邀请相关专业护理人员,开展专题活动,提高护理小组的护理服务能力。分配应变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进行接诊,综合性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判定创伤位置,确诊之后,立即将绿色通道开放,予以综合处置模式抢救干预,配合完成急诊抢救护理工作。(3)无缝隙护理措施:呼吸道护士清洁患者口腔异物,予以吸氧、吸痰处理,确保呼吸道保持通畅。循环护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对其电解质平衡进行纠正,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以及心跳骤停情况,并进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状况,若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现象,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及时做出应对处理。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时间指标(急诊检查、接诊、术前抢救时间)情况以及抢救效果。
1.4疗效判定标准
抢救成功率疗效判定标准:经过急诊抢救后,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处于保平稳状态,安全转移至相关科室。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X100.00%。
1.5统计学分析
本文SPSS21.0实施处理,定性资料使用X2检验,n表示,S表示定量资料,t实施检验,两组对比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急诊时间指标情况
相对于常规组急诊检查、接诊、术前抢救时间,护理组均短(p<0.05)。如表1.
.png)
2.2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
常规组患者抢救成功25例,抢救成功率为75.76%;护理组患者抢救成功32例,抢救成功率为96.97%;经过检验得X2值为6.304,p值为0.012<0.05;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P<0.05)。
3讨论
经过本文研究发现,常规方式干预,缺乏系统性,急诊抢救过程中,存在时间浪费现象,容易错过抢救最佳时间,影响预后[2]。因此,为了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急诊创伤患者运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干预。崔萍[3]等相关学者研究,认为“观察组患者的接诊时间、急诊检查时间、术前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为:相对于常规组急诊检查、接诊、术前抢救时间,护理组均短;与常规组抢救成功率比,护理组更高。表明应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缩短急诊检查、接诊、术前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究其原因:无缝隙护理,核心为患者,针对临床创伤患者急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针对性的无缝隙护理小组,为其制定个性化抢救护理方案。该护理模式主要通过组建无缝隙护理小组、完善无缝隙护理服务体系、无缝隙护理措施等方面,展开优质无缝隙护理模式干预。其中,建立无缝隙小组,明确成员职责等,有利于急诊抢救顺利进行。定期培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并细化抢救流程,综合性处置模式干预等,有利于增强护理人员主动性服务意识,制定个性化应急预案,提高急救工作效率。同时,予以患者纠正不良现象,加强各项指标检测等,有利于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急诊创伤患者,予以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干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江腊梅,黄春梅,张露.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重创患者救治效果及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9,41(23):3667-3669.
[2]刘德全.重症急救患者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0):99-101.
[3]崔萍,郑喜灿,汪铭洁,等.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22):60-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