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急救患者护理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5期   作者:吴丹丹
[导读] 为观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选择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2019年1-6月入院接
        吴丹丹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京医院急诊科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为观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选择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2019年1-6月入院接受急诊治疗的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常规组以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实验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人性化组患者干预后,SAS及SD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降低显著,本次对比分析结果有效。说明人性化护理工作在急诊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优势,能够充分提高患者对医院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急诊科急救患者;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6月入院接受急诊治疗的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结合一般资料来分析,常规组30例患者当中有20例男性,10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7~56岁,平均年龄为(34.57±2.19)岁。实验组30例患者中,有15例男性,15例女性,患者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为(35.76±3.24)岁。从临床诊断情况来看,患者的病症种类主要为:急性阑尾炎20例、中暑30例、消化道出血10例。
        1.2具体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主要任务是结合医生的诊断结果,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并按时进行给药治疗,及时记录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实验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模式①建立绿色通道:由首诊医护人员根据病情决定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开通绿色通道的目的是及时有效抢救患者,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另外,急诊科预诊护士还需为危重症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和处置,为急救治疗提供准确的生命体征数据基础,做好各项记录,使急救护理工作系统化、程序化,从而提高急救护理质量。②强化沟通:急诊科患者病情主要以“急、危、重”为主,病情变化快,多数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分诊护士准确快速地分诊、分流,避免患者与家属出现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热情真诚对待患者,处理问题沉着果断,技术操作准确熟练,随时将健康教育渗入救护过程中,取得患者合作,提高救护效果;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安抚患者家属及时解释或通告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变化,耐心解答患者家属的疑惑从而减轻其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及家属更好的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的观念,提高救护质量。③分层护理:针对留观监护区和抢救区患者,护理人员对其实行分层护理,同时护士长落实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职责,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立体化的全方位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2结果
        从患者的满意度方面进行对比,常规组3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表示满意,10例患者表示不满意。实验组3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表示满意,4例患者表示不满意。数据差异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突显了人性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优势。另外,对两组患者在住院前和出院后的抑郁症、焦虑症评分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急诊患者出院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人性化护理工作目前已成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结合实际的使用情况来看,这种护理模式能够让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真正的住院需求,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从而让患者能够自觉配合医院护理人员的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对医院各项诊疗服务的满意度。
3 讨论
        急诊科因特定的工作环境是当今医院众多科室中医疗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因此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急诊患者的科学护理尤为重要。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非常复杂,并且大部分患者均属于危重症患者,患者自身和家属均会存在较大压力。同时,由于急诊科患者基数较大,医护人员在进行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在紧急状态下大部分患者均会出现焦虑和恐慌的情绪,同时患者家属也会在此期间出现混乱而影响现场秩序。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急诊护理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急诊护理能够促进医生疾病治疗质量提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保障。目前,临床中常规的急诊护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复杂多样,使用常规护理无法满足临床要求。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综合性护理不但能够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对于已抢救成功的患者还具有促进病情康复的作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中主要的工作原则是以患者为核心,更需要重视患者的实际需求。
        急诊室的护理工作最基本的特点是专业性程度比较高,因为急诊室所接收的患者病情都相对比较严重,且病情种类较多,有些可能出现昏迷症状或者失血过多的情况,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因此,通常需要以干预式护理方式为基础,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案。
        急诊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通常没有规律可循,需要护理人员24h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实时观察患者的心跳、血压等生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及时通知主治医生采取相应的诊疗工作,必要时可能需要提前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进行抢救工作。因此,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量相对比较大。还需要护理人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服务属性,自觉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很多医院都过于注重提高医疗水平,注重完善医疗设备的建设工作,没有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导致他们的工作观念及行为存在一些问题,应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医护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慧静,梁钟琴.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临床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9,3(23):139-140.
[2]谢任.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研究,2019,1(5).
[3]颜巧珠.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32):149-150.
[4]唐婉.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人性化管理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337+339.
[5]虢英荣.人性化护理干预模式在急诊科急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0):13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