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的初探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包小妹
[导读] 微课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将微课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拓展初中数学教材,促进学生对数学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丰富教学方法,确保在初中阶段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包小妹   浙江省建德市乾潭初级中学  浙江  建德  311601
【摘要】微课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将微课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拓展初中数学教材,促进学生对数学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丰富教学方法,确保在初中阶段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微课运用;初中数学;教材拓展;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251-02

        微课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思想,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微课与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同在于“微”,主要体现在视频时间短而精,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讲清关键问题。手机、电脑普及的地区比较适合,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看一遍也可以多次重复看。微课中播的知识点可以是概念的理解、题型的精讲、教材的拓展,也可以是解题方法的讲解和展示。微课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总结和巩固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1]。因此,将微课教学运用到初中数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微课的教学方式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征,可以解决因接受能力不足而使学生无法理解学习内容的问题,使学生可以有效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并有助于建立学生对数学的信心。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微课,利用有效的教学点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时机让师生面对面的走进微课。
        1.传统初中数学教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由于不同学生间有较大的差异,在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拓展教学时,许多老师并没有认识到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之间的对应关系,常常忽略不同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忽略年龄特征和学生认可水平的差异。教师主要关注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障碍、差距等,这将导致学生丧失参与学习过程的能力和积极性,并逐渐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
        1.2难以适应老师教学的不同需求
        在初中数学教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用同一种教材,如果照本宣科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挖掘教材,拓展教材非常必要。实际上有很多不基于课程标准或教材的拓展。部分教师不会合理地整合重组,没有发现知识的增长点和设定点,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其实教材拓展不是越大效果越好,科学合理的拓展才是最好的。比如学习了因式分解,可以把十字相乘制成微课;学到黄金分割可以把黄金分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舞台中的黄金分割点,脸部的黄金分割让爱美的人选择脸部微整形有了依据,甚至美国的经济学家发现股指也和黄金分割有关等等,也制成微课。提升兴趣,拓展了知识。
        1.3无法反映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目的
        许多老师在拓展教材中都强调“形式”而非“效果”。教材的拓展不能揭示教材的内在价值,不能最大化教材的教学功能,也不能反映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目的,一些过于复杂的拓展使学生难以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对数学思维方法缺乏理解。拓展数学应该提升学习兴趣,紧扣数学教学的目标,坚持数学的本质并强调数学的基本内容。
        2.运用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的案例解析
        面对当前教材拓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微课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加以解决,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以下以浙教版《数学》(九上)第3章3.3“垂径定理”为例,讨论本课中适当的应用微课进行教材拓展的教学案例解析。
        2.1使用微课设置实验引出相关问题,引导教学
        (1)实验设置:请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圆形的对称性,指引学生发现圆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旋转不变性等性质。
        (2)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合理的引出垂径定理。
        问题一: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问题二:如果是,那么对称点和对称轴有什么特别之处?
        让学生折叠手边彩色的圆形纸片,由学生自由发言,唤醒了他们对轴对称知识的印象。牢固地建立了轴对称的主要特征——连接对称点的线段在垂直方向上被对称轴平分。
        通过在微课中创建问题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获得新知识,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与传统问题情境相比,微课设计更着重于学生知识的增长。
        2.2使用微课进行答疑启发,推进教学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老师向学生分发了彩色的圆形纸,然后一起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每条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其对称轴。
        紧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三:如图,在⊙O中,AB为直径,CD为弦,AB⊥CD,垂足为E,利用你手中的圆形纸片,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先拿出工具测量、猜想、然后通过实验证明、小组合作交流。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得出CE=DE;利用∠COA=∠DOC得出弧AC=弧AD,弧BC=弧BD.并用几何语言表示垂经定理:∵直径AB垂直弦CD于E,∴CE=DE; 弧BC=弧BD,弧AC=弧AD.
        利用微课推导垂径定理的证明过程,归纳垂径定理的条件:从定理的字面意思理解:垂,垂直的意思;经就是直径。也就是适用条件是:直径和弦垂直。
        然后再提出:看看下图还有哪些符合垂径定理的条件?
        (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发现了直角三角形,联想到勾股定理;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计算半径、弦心距、弦长、拱高所涉及的四个线段的长度及角的度数。)从而深刻的理解了垂径定理。
        出示例题
        例.把球放在长方体纸盒内,球的一部分露出盒外,其截面如图所示,已知:球的直径20cm,EF=16cm,则此长方形纸盒的高度CD为       。



        练习.用工件槽(如图1)可以检测一种某公园的大理石球的大小是否符合要求,已知工件槽的两个底角均为90°,尺寸如图(单位:cm).将形状规则的大理石球放入槽内时,若同时具有图1所示的A、B、E三个接触点,该球的大小就符合要求.图2是过球心O及A、B、E三点的截面示意图,求这种大理石球的直径.
        课堂上例题作为深化内容的学习应该典型而简短,与教材的核心内容要呼应,并与家庭作业有所联系,并且老师需要适当根据教材进行变式、拓展加工,尤其是对教材中的练习示例进行合理拓展。为了充分实现数学中问题的“学习功能”和“拓展功能”,有必要将碎片知识进行组合。对典型例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理解,而且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并弥补教材中例题的不足。微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随时灵活学习。微课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及时解惑,结合知识并进行归纳概括。
        2.3使用微课指导教学过程,加深理解
        主要目的:分析定理的结构,老师根指导学生从两个条件得出三个推论;老师提出各种创新,并让学生尝试证明。
        问题四:能否将任意一段弧平分?
由学生思考,回到现实生活-赵州石拱桥问题。(一个问题是可变的,有许多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每个学生都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该问题已从常规问题演变为具有不同梯度的阅读问题。主要用于测试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和使用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渗透课堂外,还应充分利用教材。还需要将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课堂拓展到课堂以外,以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接下来把垂径定理归纳成:① 经过圆心 ②平分弦(不是直径) ③ 垂直弦 ④平分弦所对的弧 ⑤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只要具备任意两个条件,可以推出其他三个结论。
        微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4使用微课来解释问题,促进创新
        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比如探讨垂径定理的美学,老师带领学生从美的角度研究垂径定理及其结论,并积极探索其中包含的线段、等腰三角形、圆形和弧形的轴对称美。通过理解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将垂径定理及其结论整合到了知识结构体系中。庞加莱指出“在解中,在证明中,给我们美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各部分的和谐,是它们的对称,是它们的巧妙、平衡。”美是学生最爱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在学习数学之美的过程中,提高了知识,拓展了思想,简而言之,美是数学的最高形式。微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的拓展;微课的课堂总结在帮助学生阐明知识结构,总结要点,理解困难和积极思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微课是学生提高自我的“绿色通道”。观看微课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发现各种问题,并通过自我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把初中数学的各个知识点比喻成珍珠,微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成珍珠项链,让知识网络化,以确保他们的知识不零碎,以便学生可以弥补差距,反思自己,改善思维并超越自我。
        3.使用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的问题和策略
        3.1微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教师观念落后:《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在开发和实施数学课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普及是革新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微课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和新的学习方式。当然,一些教师不能适应,怕麻烦,不能与时俱进,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2)表演性较强:大多数老师对微课缺乏深刻的了解。即使使用微课授课,通常倾向于在各种公开课中“表演”,很少在学习实践中使用微课。此外,微课的创建并非以学生为中心,缺乏创新性和相关性,学生很少真正体验到微课带来的学习乐趣。
        (3)理解应用不足:微课应回归学习的本质,并注意学习过程。但是,大多数微课仅从“现场学习”变为“视频学习”,并且教学方法没有重大变化。一些老师只是将课堂转移到微课,而没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无法促进知识的汇集和整合。
        3.2.使用微课增强教学的策略
        (1)可视化抽象概念的拓展: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源泉。长期以来,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数学概念的理解。为了改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充满活力的微课来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并激发他们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有效地获得数学信息,从而理解数学概念。
        (2)复杂关系的图形拓展:隐藏在教材中的数学具有很多相关知识。如果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来帮助学生,可以提高数学的总体认知水平,促进整合。教师可以探索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交界点和增长点,通过微课拓展,将无聊的数学关系转换为图形关系来搭建桥梁,并增强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由于数形结合是微课的标志,是最简洁,最有效的辅助方法。因此,在微课中灵活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例如坐标轴、阴影、图形、函数图像等)会使它们在数学上的联系更加清晰。
        (3)静态知识的动态拓展:在数学教材中,知识以静态形式呈现。如果可以使这种静态知识动态化并显示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被激活。微课最适合表达和呈现动态信息,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创建动态的微课来帮助学习。要拓展具有明显动态特性的数学内容,直接使用微课来呈现教学信息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微课中使用动态呈现信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技巧并获得经验。
        (4)空间和时间的有效拓展:数学总复习时没有教材,为了防止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刷题模式就制作成微课。如将军饮马模型、手拉手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K型)、对角互补模型。角含半角模型、倍长中线模型、二倍角模型等等,每一种模型的母题的分析过程和它的变式制作成(放入学习平台供学生复习)微课,可以供学生反复观看,不受空间时间限制。
        结束语
        得益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将微课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直观的内容,从而简化了复杂的知识并打破了以往学习观念的束缚;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并且能独立获取知识,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永林.精致的微课——关于微课在初中数学中运用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11):60-61.
[2]葛余常.运用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03):62-64.
[3]沈小燕.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11).
[4]张芳.浅论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