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1期   作者:何进涛
[导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和师生共同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带着问题学习并获得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何进涛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县街小学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和师生共同题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和看法,带着问题学习并获得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主题词】小学数学;鼓励提问;主动提问;创设情景;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12-245-01

        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生涯的开端,是学生各种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提问题是学生此年龄阶段的特点,也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提问能力,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方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提问
        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因素,在课堂上提问会有心理障碍。一般表现为:一是胆小爱面子,有问题不敢提;二是担忧提的问题不恰当,怕遭到老师斥责,闹出笑话,被师生当成笑柄;三是担忧自己提的问题有问无答,受到冷落。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时,首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和不理解的问题;其次,教师备课时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必须在备学生方面下功夫;最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自信、积极的提出问题。
        二、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关爱的言行对待学生,与学生达成平等互敬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获得心灵上爱的满足、信赖,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本人对挂钩村完小六年级学生做过调查,问题是:你对本班的各科老师怎么看?结果发现:科目老师对学生态度和蔼、热情关爱的,学生上课提问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并受到学生尊重好评;而科目老师随时对学生指责、生气或冷漠的,学生上课提问的积极性、主动性差,教学效果很一般,学生对该科目老师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抱怨情绪。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提问的主体作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多形式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备课时要把学生提问的时间和师生讨论解答的时间给予合理安排,让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


尽量避免,学生提问必须由教师同意,如果没有教师同意,即使学生有疑问的问题也不能提,这样就禁锢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多种方式提问,如:“举手问”“站起来问”、“坐着问”等。对积极提问的学生,要即时给予表扬,诸如“你问得非常好”、“你提得太有意义了”、“你真聪明”等等;要是学生问题提得不恰当,或是提错了,也不能批评学生,更要鼓励,以免挫伤积极性,用和蔼的引导语激励,如:“你能够把问题再说得具体些”、“我相信你能把问题说完整”、“请再把问题说一次吧”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鼓励孩子再次提问。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营造小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问题的学习氛围,还要善于创设启发性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孩子有主动、积极提问的兴趣和意识。设法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问题质疑,唤醒问题意识,从而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首先教师设计问题就要有引导启发性。问题:①一张课桌长有1( );②一只铅笔有20( );③一本数学课本厚5( );④北京到天津高铁距离有120( )。学生很快会在前3个括号里分别填上了米、厘米、毫米,但是在第④题时学生就会遇到“障碍”了,不知何回答。此时,学生就会问老师,第一类问:有没有比米更大的单位呢?第二类问:是不是填里?第三类问:是不是填公里?等等问题和猜疑出现。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尤其在低中年级阶段学习时期,教师要重点关注儿童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新问题,能尽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为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下提出问的余地。要让学生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互动等多种方法,通过共同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出10个多位数,然后教师快速判断出:那几个能被3整除;那几个不能被3整除。最后通过学生亲自计算来确认老师的判断是否正确,通过确认后,学生就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您是用什么方法来快速判断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同时让学生也继续推想,又如何快速判断能被5、7、9、11等数整除的数的特征。可见,学生的提问兴趣,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设问题情境有紧密联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提问勇气、提问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和途径。比如带领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或市场购物情境活动中等,让学生在问题情境锻炼,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引导他们提问:如: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有哪些?题中是否有隐含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那种简单方法解决?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又学会了提问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营造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指导提出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习惯,使他们真正在问题中得到成长,成为学习的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