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燕 山西省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北校 山西新绛043100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意识
小学素质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一环。环顾当今中国教育界,小学素质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等一类问题,其效果并不很如人意。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到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单纯性地以学生的高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教育本质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学和深造,而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学生的高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支持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把语文的基础打好。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摆脱不了灌输式的教学,如大量的考试、练习等。学生参与学习的地位没有得到全面发挥,仍在被动地被应试教育束缚着。教师是“授人以渔”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学要以学定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心理的发展状况。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策略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的道德素质比文化素质更加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有效地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另外,像《中华美德贤文》的文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实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推荐学生阅读此类的书籍。为了更加有效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可以“情”和“知”这两个方面作为视角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教学《海豚救人》这一篇文章时,务必将人和动物间的微妙关系说明白以及人类保护自然界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和采取怎样有效的行动进行保护等,从而让学生有所认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美的能力是尤为关键的。针对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阅历是非常少的,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进而感受到美。
教师应当结合教材知识要求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一幅美丽的瀑布画面,并且配上柔美的乐曲,然后要求学生在观看之后闭上双眼,在听乐曲的过程中对瀑布的壮观美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3.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但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进行考查,而且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检验与完善,进而让教师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是,目前固有的考试制度让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依旧保持在一张试卷中。因此,需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而合理和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活动测试、口试、笔试以及与平常表现相统一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
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但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基于此,教育目标不能只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个人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也需要具有各种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的各类人才而拒绝“清一色”。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整体素质教育时,不能只满足于共性的教育,而对“个性化”教育视而不见。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必须具备的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心情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面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积极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还能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个性特点,从而老师可以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再用一个模子塑造本来就各具差异的学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应该是发展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特长。
总之,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让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我们应立足于未来,教书育人,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刘强利.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建设,2019(5):76-77.
[2]代利伟.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 新课程(小学版), 2009, (04) .
[3] 魏玉梅. 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J]. 林区教学, 2009,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