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市二人班乡中学 杨永慧 黑龙江密山1583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道德法治观念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都广泛重视关注的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单一,使得学生听课兴趣下降,难以调动课堂积极性,不能使得学生有进一步的思考理解,容易造成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所以教师要加大道德与法制课堂的创新与改革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不要拘谨于形式,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教学;高效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正是思政课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培育出的素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贯穿于整个人生阶段的。初中时期是每个人青春懵懂的时期,因此也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家长及社会三方共同引导。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可以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里我作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老师中的一员,简单谈一下我对课堂中的“教与学”的理解和一些方法论。
一、教之术——引入多媒体技术,抓住学生注意力
一节课的开场往往决定着一堂课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前提。也就是说课堂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把有趣的教学情境与导入新课相结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更加有力的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但是若只是单纯地讲些理论、概念性的东西让学生死记硬背,则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听课兴趣,分散注意力,也丢失了继续探索思考的求知精神。唐代诗人杜牧有诗歌《赤壁》描述了三国时代火烧曹营的历史,其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两句谈到,如果当时周瑜没有借助东风的便利,可能大小二乔就被铜雀台永远困住了,不论史实如何,这对我们老师也确实是一种学习材料,需要从中进行反思:是否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技术作为“东风”来为学生学习思考理解提供一种“便利”?通过引入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为我们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例如当下正值疫情期间,由于疫情影响,许多中小学无法正常开展线下教育活动,但是也催生了钉钉等学习软件的兴起,一种“网课直播教学”的新型模式正应运而生。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里正有一篇章名为“网络生活新空间”,教师可以在授课前通过钉钉学习软件接入互联网,播放《网络如何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记录视频。利用现有的网上教学视频资源展示互联网给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转变,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到互联网对新时代变革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新课“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的学习,通过情境导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利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了解互联网,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
二、教以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互动探究式教学理念。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紧跟课堂节奏,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2]。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有针对性,要有一定的深度,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并去触屏问题,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例如“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单元的“遵守秩序,维护规则”这部分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但是只说些理论很容易造成繁琐的说教,使得学生们丧失课堂兴趣。教师可以发散去谈一谈规则为何要产生,从何产生以及产生规则后维护的必要,当规则不适应当今社会后又通过何种方式进行改变。教师可以在完成理论部分的讲解后播放哈佛大学公开课中的“正义——如何是好”的网络视频,引入当堂课程的内容。该视频当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列火车行驶在田野的轨道上,你是一个铁路工人负责维护铁路轨道,当火车将要驶来的时候,你扭头工作却突然发现有五个孩子正在铁路轨道上玩耍,你想赶忙操作切换把手将火车引到旁边的废弃轨道,却发现此时废弃轨道也有孩子,只不过是一个,你陷入了两难:你本能的想多挽救一些生命,想救下那五个孩子,但是那个在废弃车道上玩耍的孩子更加无辜,毕竟铁路旁已经立了牌子讲明不可以在正常铁轨上玩耍,如果狠心切换轨道,却让遵守规则的人平白丧命。这时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可以分成两边,互相之间进行辩论,正如“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在讨论完这个问题后再结合生活实际,提问一些生活常态化的问题,比如当你在违背规则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些利益,比如作弊带来的高分、比如插队带来的时间上的节约等等,你会不会违背规则呢?你是不是还能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约束遵循本心呢?如果这时候再加入一个条件,即任何时候你违背规则时都不会被发现,你刚刚的答案会变吗?当学生们互相交流完后引入古人“君子慎独”的道理,告诉学生们遵循规则才能使得整个社会更加美好,使得社会共同体幸福最大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想问题、找答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讨的欲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于人性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情境中将知识点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共鸣,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学之道——反客为主,引导学生从“教”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思想与法制教育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的。教师不仅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将学生带入情境,而且要在课后延续情境的影响,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是每个教师都应思考解决的问题。除了生动、形象和典型特征的情景,比如互联网单元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除了课堂上交互式问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外,也有第三种方法可参考。那就是让学生来做“教师”,其实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如何才算真正地掌握了书本的理论知识,如何才算真正的融会贯通呢?那就是当他给别人讲题的时候,当他作为“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时候。对于数理化这种理科课程尤其明显,当然道德与法治也不例外。
例如“走向未来的少年”这一单元有三课,分别是“少年的担当”,“我的毕业季”和“从这里出发”。这三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可以课前提前通知学生们这个单元的上课形式为学生走上讲台,为台下的所有师生分享、“授课”。在少年的担当这一部分,学生们可以上台畅想以后的世界格局,以及自己的梦想即如何定位自己在未来中国发展,中国进步中所承担的角色。在我的毕业季这里,则可以探讨自己对学习的看法,未来会去对哪所大学填报哪些志愿,也可以谈谈初中生涯里有没有哪些遗憾等。而在从这里出发这章,则可以对以前所学所想作一个总结,亦可对未来留一份希冀。总之,不论上台形式如何,留下自己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理解、感悟是最终目的,学生在上台为师这一体验中将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深化自己的感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有裨益。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多加重视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与改革,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不要拘谨于形式,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国纲.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9(20).
[2] 李金龙.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00(0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