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律动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5月   作者:李晓晨
[导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创新的教学、灵性的教学,它鼓励音乐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律动正是通过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其它学科的关键之处。
       拜泉县文化小学     李晓晨  黑龙江拜泉164700
        摘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创新的教学、灵性的教学,它鼓励音乐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律动正是通过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其它学科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律动  学习兴趣   音乐本能  主动性
        现今的新课标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创新的教学、灵性的教学,它鼓励音乐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特点,随之做各种相应的、有规律的动作,使学生在“动”中体验音乐形象,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律动正是通过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其它学科的关键之处。
        所谓的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手舞之,脚蹈之,必然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从而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中促使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并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一、        律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在歌曲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们不停地反复的唱歌,不仅让学生的嗓子受不了很疲劳,而且学生们觉得也比较枯燥,如果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和逼真的律动,让学生感受歌曲,表现歌词内容,这样学生们会很开心地来主动学习老师的动作并且不由自主地进行模唱,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
        比如上欣赏课的时候,纯粹的跟小学生讲乐理知识,分析调式调性等等,那样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有些音乐作品带有故事情节,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就是一个角色,并听辨识别音乐形象,而适时表演,不但对乐曲加深了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情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
二、        律动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节奏的本能,不过可以加以诱导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但孤立的听觉训练不会使儿童热爱和理解音乐。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律动要素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才能唤醒儿童天生的音乐本能。

音乐教学中,歌曲比欣赏的乐曲要多,在课堂教学中歌唱时的简单律动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节奏感,也可以提醒歌词从而使学生们快速背过歌词,在很多民族音乐作品学习中加入学习民族舞动作还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分段和特点,并且记忆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音乐课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音乐意识,所以作为音乐老师要尽可能的去发现和研究学生身体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以学生自己的体验为主,诱发、唤醒和扩大学生的音乐意识和本能。
三、        律动充分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动性
        音乐的本质在于情感的反应,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律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它是一个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审美体验。因为音乐首先要通过律动唤醒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通过律动这种教育手段,可以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上音乐课是其他学科老师很羡慕的事,他们认为:至少学生是喜欢上音乐课的,而他们所教的课程是学生没办法,不得不学的。事实上,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负担。
四、        律动可以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关系
        音乐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学生是绝对的学者,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在无形之中已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交互作用和创生能力。而在音乐律动中,教师和孩子们手拉手一起转圈,一起走,一起跳,一起拍手,一起坐下,一起蹲下等等,一起笑着歌唱律动,在课堂上,音乐老师的教法使师生关系更靠近一些,这样我们和孩子们是一起表演的伙伴,是好朋友,孩子们的感受和想法在音乐老师面前可以大胆表现自我和自主创编。
        为使“律动”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要注意加强在音乐课堂活动中的应变调控能力,还要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控学习习惯与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感受美、享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这样学生就会在音乐的王国里开始自由地遨游。在教学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从语言、动作、舞蹈、表演的节奏和方式开始训练对基本音乐节奏的反应、配合、协调等能力。但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律动方式,或活跃、较大幅度和范围;或局部、较小的动作;或集体的;或个人的。体态律动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一个教育领域,但是要真正将它运用得当,真正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提高音乐素质,还需要教师长期的、深入得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使这一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总之,运用“律动”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既要发挥教师的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真正主体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