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如何落实“从读学写”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5月   作者:冷国华
[导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单元主题进行古诗教学,而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这一层面上,而对“从读学写”的知识点毫无体现。
                   黑龙江省桦川县书香小学  冷国华  黑龙江桦川 154300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单元主题进行古诗教学,而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这一层面上,而对“从读学写”的知识点毫无体现。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读写训练   从读学写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尤其是阅读教学,承载着从读学写的任务。在平常的教学中,现代文的阅读教学,工具性落实得比较好,而古诗教学的“从读学写”却常常被忽视。在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一般要有两个单元编入古诗。每组古诗的编写意图都会体现单元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紧扣单元主题进行古诗教学,而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这一层面上,而对“从读学写”的知识点毫无体现。
           那么,古诗教学应该怎样落实“从读学写”呢?
           一、明确本单元主题及读写训练点,然后确定本古诗的“读写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单元构篇的,尤其是主体课文,单元主题体现得比较明确。这样主体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就要紧扣单元主题来确定。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是写景物,读写训练点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这一单元主体课文有两篇,一篇是古诗二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另一篇是《雷雨》。
           在教学《古诗二首》之前,首先要掌握这一单元的主题,然后再确立本课的读写训练点。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西湖美景,但在西湖众多的美景中,作者仅抓住了“莲叶”、“荷花”两个景物的特点来体现西湖的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重点体会“莲叶”、“荷花”各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写景一定要抓住具体景物的特点,以点带面来凸显景色之美。
           再如,原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读写训练点是“体会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表达主题”。古代诗歌《卖炭翁》(节选)是这一单元的主体课文之一,主要描写了一个卖炭老人卖炭的遭遇,抨击了当时社会及统治者的掠夺行为。
           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白居易是怎样运用外貌及心理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卖炭老人的形象,从而深刻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如何处理这一“从读学写”的知识点呢?
           首先,在读熟读懂全诗之后,让学生重点品读三至四句和七至八句。


           先看三至四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作者抓住“满面”、“两鬓”、“十指”三处特征,用短短14个字把卖炭翁的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刻画得淋漓尽致,写出了老人劳动的艰辛。
           再品读七至八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本来卖炭老人身上穿的衣服就很单薄,可他却巴望着天再寒冷些,这样,他的碳就能多卖几个钱。仅仅两句诗,作者把卖炭老人的委屈、矛盾、渴求的复杂心理描写得深刻细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蜷缩着,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人,在苦苦地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
           《卖炭翁》中的这两处细节描写,极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极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以小见大,从细微处见大背景”的写法,是我们从读学写的好范例。
           二、随堂进行小练笔,夯实从读学写。
           在阅读中学生学到的写法知识,一定要进行及时的练笔训练来夯实“从读学写”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如:学生在掌握了“抓住特点写景物”后,让学生观察描写一种景物,比如,春梅花、丁香花等,抓住其特点进行描写——“一股浓浓的芳香扑鼻而来,在这芳香中里面可以嗅到一丝丝奶香味,里面可以嗅到蜂蜜味,让人心旷神怡。
           拿一枝在手中,翠绿的桃型嫩叶衬托着奶白色的丁香花,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美丽极了!洁白似雪的丁香花有四个花瓣儿,时而包着鹅黄色的花蕊好似一根精致的绣花针,这一枝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绽放着自己的笑脸。
            细细抚摸,软软的,柔柔的,犹如婴儿细腻的脸蛋儿。
           丁香花为春天增添了色彩,默默无闻。它的精神,它的白色身躯让我脑海立刻浮现出一个伟大的职业――白衣天使,默默为人们服务奉献,它又使我想到了老师的无私奉献。”
           再如,在学习了“运用细节刻画人物,表达主题”之后,让学生通过描写环卫工人的外貌,来体现他们工作的辛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当时下着倾盘的大雨,路上的人个个披着雨衣,撑着伞,匆匆忙忙地回家。这时候,我看见家门口的垃圾堆旁,有一个人在那清理垃圾,是谁呢?这么大的雨应该不会是清洁工人吧?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一位阿姨满脸尘埃,穿着破烂的雨衣,在认认真真地清理着垃圾。我吃惊极了,从小到大,从没见过一位清洁工人能在这么大的雨天,如此认真地为我们清理垃圾。她左手拿着铲子,右手拿着笤帚,用笤帚把垃圾扫进铲子上,然后用笤帚把铲子夹着,把垃圾送进垃圾车里。”
           通过以上这样的随堂练笔,就会真正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从而达到“从读学写”的目的。
           古诗是经典,有着取之不竭的精华。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准“读写训练点”,让学生学习——品悟——内化——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