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5月   作者:杨新颖
[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齐市六中  杨新颖
        [摘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一些探讨。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我国的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初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高中阶段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群体,以至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把生物学关进“象牙之塔”,而应当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一、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联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经常将一些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呈现在具体的事物上。现在的学生与日常生活极大的脱轨,即使是农村的孩子对农作物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在学习《分子与细胞》这个模块时,学生对细胞失水这个微观现象认识不上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自习课的时候我准备了两个西红柿,一些白糖,让学生自己做一道菜“西红柿拌白糖”同时从宏观上理解了细胞的失水,我借此机会又把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内容复习了一下,实现了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在学习《遗传与进化》这个模块时,经常会遇到以玉米为题材而设置的一些问题,对于玉米的两性花,雌雄同株,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这些相关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真是费劲,最主要的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玉米这种植物的构造,为了让学生们真正的认识玉米,我特意到郊外的玉米地里偷了一株已经结玉米棒的玉米,在课堂,我领着学生好好观看了这个令他们头疼的植物,学生都很兴奋,终于弄清楚了哪是雌蕊、哪是雄蕊?为什么它是单性花?什么是雌雄同株?借着这个机会我又引导同学思考,如果用玉米做杂交实验,与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有何异同?设置的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引导学生辨认了,果实、果皮、种皮、胚和胚乳等初中所学的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分析了各自的基因型是如何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稳态与环境》这个模块与我们自身的联系非常大,从内环境极其稳态的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这三大系统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抽象,而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又有些生硬,生搬硬套的讲授方式学生真的很难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采用了课件教学,利用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动态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我也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鼓励他们利用网络来查阅相关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我觉得学生对和自己相关的知识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会问这个病怎么治,那个病怎么治,都有什么症状啊?每每遇到这些问题,我就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然后利用一节生物课来分享和交流。在讲到植物的顶端优势时,我利用自习课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有代表性的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即看到了具有顶端优势的松树,又明白了为什么果树要去除顶端优势,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共同成长。我充分利用我们的校园环境,来辅助我完成教学内容,在认识大豆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时,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根瘤是什么?长什么样?幸好我们教学楼的后面有一个果园,在果园的空地上有些植物,我领着学生到那去寻找豆科植物,把它拔出来,看到在它的根上有很多根瘤。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非常的喜欢。
        二、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教育的功能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既需科学素养,也要人文素养,课程、教材、教学作为教育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所学的知识,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时,我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这既是运动的观点,也是辩证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衰老、死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通过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了解,我呼吁学生应该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有生之年,让生命闪耀熠熠的光辉。在学习“受精作用”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子代从双亲各继承了半数的染色体,双亲对子代的贡献是一样的吗?”来教育学生要善待父母,尤其是母亲!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推动着师生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善于合作,成果共享的学习模式。在尊重人的尊严、个性、潜质和发展的多样化的氛围中,生物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将得到更好的发扬,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必将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20年修订
2、         生物学通讯,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