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山水画创想感悟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5月   作者:马艳玲
[导读] 穿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鉴古论今,创作空灵而纯美的山水画境界,建造理想的精神家园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马艳玲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  要:穿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鉴古论今,创作空灵而纯美的山水画境界,建造理想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继承传统  外师造化  创作山水画  精神家园
       
        一、继承传统,识古人技,读古人心,沉静深思与古人缄默对话
       
        中国山水画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艺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情感,体现着东方艺术崇高的审美境界。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称风景画,有其独特的隐意,在国人画师的意念中,‘河山’‘山河’‘江山’几乎是‘祖国’的同一语,山水画终然也是众多艺术瑰宝中爱国情怀的另一种独特的映衬。”
       
        当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精神的透悟,潜藏着深彻的理解、清醒的认识,执着的追求。传统是一座绕不过的巨峰,但古人构筑的高峰也并非是无法攀越的,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人山水画,上溯唐宋,下到元明,从王维至“董、巨”,感悟传统山水画的根脉肌理,临习和研摹历代大师的典范山水画作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底。悟透前辈技艺,读懂古人心意,沉静深思与古人穿越时空对话。藉此以往,执着追寻,行殉道之精神,“神乎其技,可达乎道”。《说文》:“至高在上,从一大也。承,奉也,受也。”《庄子》谓:“若不足而不承。”提倡继承并非溯回到晋唐宋元,而是要重拾古人之经脉。功力学养,包容兼备,方能理解到艺术真正的原味源自心灵的品质。古人寄情山水,怀真抱素,人格得以提升,笔墨和画品必也呈盛。
       
        随着光阴的流逝,越来越深感中国传统绘画魅力之浑厚,朴素而瑰丽,张扬精华,摒弃糟粕,不断致真善美。前辈们在当时的境遇下尽所心力能极致,而今定要细致考察,汲取先贤的精华。祖国有最佳的纸材,最精的墨砚,上好的颜料,千年的技艺,站在巨人的肩上,当有信念和底气超越巨人,这也必然是我辈弘扬中国山水绘画事业的使命。
       
        二、师造化,观山,临水,对景写生,取自然之妙,作山水作品
       
        艺术表现手法更属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脉相承。师古人亦师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美学史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人类的文化、艺术以及科学的发展,无一不是催生于自然界,离开自然界,一切皆无。欲取自然之妙,唯有身临其境与山水对话,仔细观察,反复研磨,融入自然,天人合一,山水画艺术才有生命力,才能感动人心。清代石涛主张“山水真趣”的绘画观点和艺术思想。他游历天下名山“收尽奇峰打草稿”。近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也提出对景写生和创作。
       
        自然界是人类艺术发展之母:五岳,贵林,太行,黄山,长江,雁荡……纵观自然,峰峦叠嶂,建木参天,江湖云海,朝晖夕阳,自然界就是山水画艺术的源泉,画家就是汲取大自然艺术精华的使者,用心灵和独特的审美眼光解读和研究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寻找艺术表现的灵性。吴作人曰:师法造化,巧夺天工。

黄宾虹:“笔墨精神既为中国艺术精神之所在,鄙意以为画家千古以业,画目常变,而精神不变。因继平时收集元、明人真迹,悟得笔墨精神。中国画法,完全从书法文字而来,非江湖潮市俗客所可貌似。” 
       
        三、穿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用独特的笔墨技巧,创作空灵而纯美的山水画境界,建造理想的精神家园
       
        山水画从传统的意境到现代意境,笔墨崇尚自然,寻找所需要的营养,深入生活向自然艺术的源泉问道。需读万卷书,还方行万里路,扑捉自然之美,与自然相融,将生命的感悟融入到画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这样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遥述作。”
        
        对山水的崇敬,对艺术的虔诚,转换成自己的笔墨表现语言,用音乐般的节奏,诗一般的意境,金石般的笔力,清楚而含蓄,毛涩而有力,润而不躁,干而不枯,体现了中国画的本质状态。画家也是探索者,纯净、清雅,具备文人气质即书卷气,将客观环境与思想感情融合。含烟带雨,水墨淋漓,或苍茫冷逸,或深远幽静,六朝谢赫为中国画订立的“气韵生动”基本原则,于此得到了极好的诠释。设色沉静,张弛有度,浓淡之间疏密有序,轻重缓急,恰到好处,以获得浑厚华兹,明快的艺术效果。如此浮峦暖翠、空谷飞瀑、疏林秋霁、江枫渔火、山石树木、楼宇村舍呈现一派平安祥和的景象,这是一个国人理想的境地,占据着先贤文人的心灵。
        
        托物言志,古人以为画有内美非形式而已,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寓诗的意境于大山大水之中。古人云,夫画者,文之极也。一个文字道出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要诀,较早关于诗画的论述是宋朝苏东坡在一则题跋里,“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 诗画互映,穿越时空,传统与现代相融,凝固了历史,飞扬着新生。
        鄙人自撰题画诗: 
        (一)《山》山,古寂幽远行渐宽。松泉见,直面心如禪。
        (二)《山川锦图》流水行云藏碧山,巍巍直上九重天。霞含紫气红楼暖,松唤清风白雾棉。雨洗矛亭留访客,鸟鸣幽谷过睛川。灵犀放鹤示高远,盛世春光入画前。
        (三)《江山丽》松荫清若黛,草花软如棉。鹤舞岚山外,白云绕瀑泉。
        (四)《放飞中国梦》华夏多松山,清泉溢壑间。放飞灵鹤鸟,声徹碧云天。
        (五)《金碧山水四条屏》碧壑隐清溪,草深花木低。雾从岚底起,云绕梵宫齐。 湖畔玉楼香,凭阑好纳凉。翠岚悬泉瀑,白雾弄垂杨。 槲杨初叶青,岚翠补为屏。高塔入云里,柳松卧草亭。 林茂嵌重岚,翠峰藏瀑泉。鸟鸣春意暖,处处乐桃园。
        (六)《雪舞化蝶恋故园》万里湖山天水阔, 梨花雪舞化千蝶。枫丹松碧多情在,楼宇晨钟震玉阶。 冬雪漫空千树娇,亭台堰岸玉妖娆。九天莽莽铺銀絮,三届朦朦韵春潮。 蛟龙飞至卧三山,蓄满两湖生命源。大地冰封藏墨玉,无私温暖送人间。
       
        波虽无恨终归海,人道忘情却省才。传统与当代,文化与自然,胸中与笔底,一切都在渐变的清晰与持定,并不断引导营造中国山水画艺术那个空灵而纯美的境界。不欺人不媚俗,肝胆向谁是,不薄古人爱今人。
       
        马艳玲简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所美术频道特约作者
        黑龙江省国学教育学会理事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