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预防干预机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5月   作者:田立清
[导读] 当前,在高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在高校工作的优势和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建立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有所帮助。
            田立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黑龙江省 佳木斯市  154007
        摘要 : 当前,在高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在高校工作的优势和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建立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 ;成因;预防措施;干预机制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社会问题和矛盾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态势,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状态。作为社会群体重要构成部分的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在心理上产生变化和波动。据教育行政部门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发现, 我国高校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与管理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人生目标、学习态度、人际关系、情绪情感、职业规划和操守等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和干预,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走上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成为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势在必行。
        1、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1、缺乏目标性。基础教育阶段,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以及家长的大学梦,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进行学习。考入的大学,既定目标实现,一些大学生就产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想法,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没有了目标,生活失去了动力,其所想所为与校园的大环境极不协调,如不及时调整,极易与周围的人和事产生摩擦和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1.2缺乏判断性。高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义利观是各高校重要任务,它关系到培养什么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但在高校中仍然有一些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扭曲,善恶不分、对错不分、是非不分,对社会不良现象不但不坚决反对,进行抵制,反而视为正常现象,甚至“羡慕”、“崇拜”。这种错误的价值观、是非观和义利观严重扭曲了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1.3、缺乏融合性。当前,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现有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大学生严重“自我”意识,个性极强。部分大学生不能尽快融入同学中和大学校园环境中,在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我的存在,把自身的利益摆在首位,易与他人产生摩擦、矛盾,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这往往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大学生对自己正确的认知,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心理波动,产生心理问题。
        1.4缺乏自制性。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步成熟时期,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完善。面对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问题带来的困惑,一些大学生有时无法理解和适应,处于迷茫,甚至无以应对的状态。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和焦躁情绪时,缺乏理智,难以对自身的不良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导致事态恶化,出现心态变化,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2、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手段及措施
        2.1、建设专业队伍,开设心理专业课程,利用多种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是影响高校学生健康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各类高校应该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并达到1:4000的师生比,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与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致使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这一问题已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组建一支素质过硬、达到国家数量要求标准的心理问题专业队伍迫在眉睫;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多种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2、完善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组建以心理专业教师和心理辅导员为核心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针对学生特定群体以及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服务;组建学生心理自我预防组织,在学生会中设立学生心理健康部专门机构,在班委会设立心理委员,并对他们进行专门培训,负责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发现心理问题。利用同学之间学习、活动、生活在一起的便利条件,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和波动。利用同学间相互熟悉信任的关系,及时开展初步干预,做早期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尽量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在初期就得到解决。
        2.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义利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示范、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减轻心理压力,形成一个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乐观向上、心情愉悦、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高校是大学生第二个家园,高校校风校纪的好与坏,会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纪律严明,办事公正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会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的态势,否则会毁掉学生“三观”,影响大学生发展前途和未来。
        2.4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测试和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自2019年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问题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第一手基础材料,为后续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3、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长效机制
        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要建立一整套预防和干预机制,才能形成合力,共同发力,确保这项工作持续推进,并取得实效。
        3.1、建立提早发现、预防为主的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机制。建立常态化心理问题排查机制,使心理测试和心理调查形成常态,变成常规性工作。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试,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并对大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调查,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波动和变化,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手段,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3.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师、家庭三位一体、多方联动机制。发挥学校、教师、家庭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环节,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施加影响,形成合力,提升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效果。
        3.3、建立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处理机制。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各种资源自身独有的优势和长处,形成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的全体上阵,全员参与的机制。
        3.4、建立了信息交流顺畅,情况沟通及时,信息内容准确的信息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手机为载体,利用微信、微博、短信等众多平台,多方交流情况,动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早发现,早处理,将其解决在初始阶段。
        总之、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和解决心理问题,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的长效机制,使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工作更加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和实效性,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教育、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群体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 春、辛 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维模式的建构   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11(4)总第204期
        [2] 刘 佳、张红 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研究[J]   华章  2011(27)
        [3] 刘学义 浅谈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预防[J] 科教导刊 2013
        [4] 孙艳  高校学生心理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2(1)
       
[5]         韩伟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的构建[J]  世纪报 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