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5月   作者:路晓燕
[导读]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根本,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主要途径。
       路晓燕
        (黑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哈尔滨市阿城区分校 黑龙江哈尔滨150300)                                                                                                                                                                                                                                       
        摘  要: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而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力量是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根本,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农民;阶段性培训;田间学校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几年里,哈尔滨市阿城区区农民培训机构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很多问题。
        1.1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及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缺人手、缺人才、缺人力的问题日益突出;总体素质偏低,年纪稍大的农民文化程度多数只有小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培训的更加少;农村劳动力年纪偏大、女性偏多难以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和具备较高的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制约了农业乃至农村的发展。
        1.2培训动力不足,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影响和制约了自身学习和接受能力,年龄偏大的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和事物,总是认为自己种地种了一辈子,有的是经验,凭自己多年的经验足够了,无需培训学习,缺乏开拓创新的思维,也不容易学习和接受新鲜的事物,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1.3农民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受到限制,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乡村培训设施匮乏,村里基本上没有培训场所,更谈不上多媒体培训设施,很多年龄大的农民还在使用老年机,更不会利用网络学习,到目前很多农民和农户可利用学习的工具依然处于落后状态。
        1.4培训部门的师资条件和培训能力不足。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大型农机具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新技术也不断发展。各种大型农机合作社和农产品种植合作社不断出现,一些农业大户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开展起规模化经营,农民对知识的需求上不仅仅限于传统简单的耕作技术,更加需要经营管理技能的提升。而现有农民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的培训知识需求,培训能力呈现严重不足状态。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对策 
        2.1职业农民培育要从农民的现实需要和农业发展需要出发,充分了解制约农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训机构应当准确定位培育对象,对区域内经营的成熟主体及有意成为职业农民的潜在对象进行调研。根据农民想要什么、急什么、缺什么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提高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据培育对象的产业分类、产业规模、年收入、学历水平、培育需求等信息建立培育档案信息。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与我省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农业重点工作相结合,在培训对象的选择确定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等方面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有效提升部门培训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一点两线”全程开展培训,要立足农业发展这个中心点,以技术和管理为主线,开展全程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以成本和效益为主线开展从生产决策到产品销售的系统化教育培训,帮助农民增产增效。对于生产经营和引领带动型的农民,要重点加强现代农业建设,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全方位多方面的培训,增强引领和带动能力,培养其成为地方现代农业的领军人才。
        2.2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给有学习意向的特色产业或农户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其搭建平台、汇聚资本、人才和技术资源。与传统农业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以盈利为目标。经过教育培训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收入明显提升,让更多的留守的依靠传统种植方式和方法经营的农民看到培训和知识带来的好收益,让农业成为令人追求的事业,让农村成为让人向往的家园。
        2.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培养和提升职业农民素质。传统涉农专业的中专培训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农民职业教育一是采取就地就近、送教下乡的方式开展培训,进村入社到场办学,分产业、按工种、依岗位,为农民提供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二是采取农学结合、理实结合的方式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根据农业生产规律的几个关键环节划分为几个培训阶段,结合农时分段组织教育培训,阶段性的安排课程。把一次集中培训分解为季培训,农闲时集中开展理论培训学习,农忙时进入田间现场实践指导学习,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交替进行,使得培训对象对每个周期的农事活动有连续性的学习和掌握。建立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采取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田间地头、大棚。建立辅导员管理制度,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开展田间技术培训。用全新的模式将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农事活动、生产问题与专题研究、专家与农民互动有机结合,在田间和生产现场办教育,在产业链上搞培训。通过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和学习、生产实践,让农民生产和学习两不误,在田间地头学习技术则更加方便农民,贴近生产。让农民掌握技术,在农民中间传授技术,实现农业技术指数型放大扩散效应。
        2.4推广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开展在线培训。如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给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和培训带来更多的便利,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手机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培训,随时随地的解决问题,培育的时间和空间也得到扩展。通过互联网也可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的全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给农民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保持其高素质、高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特征。
        3.结语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关系“三农”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通过精心培训,指导思想和新知识融入到学员日常农业生产实践中,帮助他们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真正学以致用,提高生产和经营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