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李慧芳
[导读] 在新课改、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更为明显

        李慧芳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第一中学校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 045100。

        摘要:在新课改、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更为明显,被动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学习需求、教学需要无法适应,因此对教学方式的改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了教育教学中广受关注的方面。在初中阶段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数学课堂也应进行改变,基于此,以下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转变;学习方式;初中数学;课堂
        引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数学教育中,教师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进而运用题海战术等形式,组织学生大量练习,或为其进行充分习题讲解。前者忽视了学生理解,后者忽视了学生参与,均非有效合理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讲解占课堂时间的一多半,学生的探究思考时间被压缩,其学习方式较为被动和刻板。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各个教师应充分关注并努力的重点。
        一、传统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方式
        (一)以教师为主导
        在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的状况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更为复杂,知识点难度更高,即使自主性学习理念得到了广泛推广,但教师对其的应用仍旧有限,为保障教学效率,教师仍会选择灌输模式完成教学,带领学生了解数学理论及解题步骤等等[1]。而这一模式,让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缺乏探究和思考,影响了其学习效果;其次,数学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对学生疑问的解决,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而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对教学知识点的讲解,更多程度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识,未能充分听取学生意见,掌握学生的理解误区、学习问题,这一模式,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较为被动,数学课堂被教师的思维所全面主导。
        (二)忽视学生兴趣
        在初中阶段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探究欲强,主动性、兴趣性的探究学习,相比被动学习更为吸引学生参与。而在传统课堂中,往往存在忽视学生兴趣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数学学习存在一定抽象性、枯燥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未利用鲜明形象、生活性案例为学生进行类比教学,致使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其次,在信息化时代中,以往的板书加讲解模式更为刻板,信息化教学的趣味性更强,而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程度有限,未利用趣味微课调节教学氛围,影响学生数学兴趣。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兴趣化教学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2]。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惯于为学生进行学习任务的强硬布置,这一模式缺乏学生兴趣支持,导致其学习活动乏味枯燥,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兴趣进行培养,使其实现学习动机的激发,进而自主完成数学学习,便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为吸引学生目光,教师可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在新课导入等环节进行趣味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以其探究欲参与整节课堂。
        例如在正数和负数教学中,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关乎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数学运算,而正负数的概念、特征学习难免存在一定枯燥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新课导入中,结合学生生活案例,为其展示了如显示零下温度的气温计、收支表中的收入等图片,并鼓励学生分析图中数字和符号的代表含义。该类生活素材的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正负数的兴趣,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含义,但对数学概念中的正负数定义不够理解,在此疑问的支持下,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发言,改变了其被动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型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发现
        在数学教育中,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采取有意义的不同学习方式,为其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对数学活动亲身实践,答疑解惑,并对个人想法进行分享。探究型学习的应用,能促使学生自主发现,教师应落实探究型教学,给予学生探究任务、探究方向,鼓励学生在思考分析中,自主发现和思考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规律,是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为体现教学探究性,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探究问题“小明在原点向前走五步,又往后走一步,求小明和原点的距离”,这一问题作为基础的有理数加法问题,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能通过个人行动模仿小明,掌握本题+5、-1的重要条件,再通过(+5)+(-1)的算式完成计算,将计算结果和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比对验证,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有理数加法的真正含义。
        (三)合作型学习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在数学课堂中,合作型学习的落实,一则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更多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二则能借助学生的集体力量,使其对数学问题思考探究,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协调组织等能力,使其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增长[3]。合作型学习,一般以某一学习任务的解决为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会利用合作活动交流思维,在互相交流、思考探究中,实现其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整式的加减教学中,对整式的化简是学生应掌握的重要内容,而灌输式教学难免忽视学生思考和体验,为提高教学效果,并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笔者以例题(x+y)-(2x-3)为例,鼓励学生以合作学习模式,对该整式进行化简。在学生的互相合作中,基础薄弱的学生难免化简失误,此时其他学生便可为其及时指导,帮其找到化简问题,提升其学习效果。而笔者后续的再次讲解,也能加深学生印象,使其对本知识点深度理解,合作型学习解决了笔者精力有限的问题,让更多学生发现学习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引导型学习解决学生学习难处
        被动型教学忽视了教学引导性,重视了教学灌输性,这一方式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启示均缺一不可,为构建优秀数学课堂,教师可利用引导型学习,重视个人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自学特性,引导学生、启示学生,使其逐步掌握问题解决的关键,解决学生的学习难处,实现数学能力的培养。而引导型学习要求教师,应利用良好的师生活动,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主动提问等形式,掌握学生学习问题,进而为其科学指导。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为带领学生进行引导型学习,笔者为其出示了微课学习课件,并布置了以下几点学习任务: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掌握解的概念、掌握找到等量关系的方法,并学会列出方程。在本节教学中,笔者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基本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在由理论探究到解题实践的递进式教学中,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加深了认识,引导型教学,也解决了传统课堂学生主动性偏弱的问题。
        结束语:结合以上,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得到一定改革,改良以往的被动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在新时期中,初中数学课堂应具备互动性、趣味性及民主性等不同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十分明显。因此各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发现,做好总结研究和完善创新,对教学进行持续反思和提升,在教师的努力下,在学生的参与下,让数学课堂成为优质课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熊英.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实践[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00(011):277.
        [2]李成春.浅谈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151.
        [3]汪仕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3(012):285-286.
【作者简介】李慧芳,女,1976年11月出生,汉族,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毕业班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