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艳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开学初,我想了解一下学生在假期中的网络学习情况,就搞了一个数学小测试。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测试,只有20道计算题和6道解决实际问题。全班56个同学中,满分的学生有10多个,而一直名列前茅的小马同学这次只考了78分,这是他历史上的最低分了。小马的妈妈很着急,在电话中跟我说孩子的“不应该”:“35看成85”,“不晓得验算”,“单位名称忘了写”,“漏做了一题”……说到最后,全是因为粗心!最后请教我该怎么办。我对小马的妈妈说:“小马同学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学习态度出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出了大问题,不能简单化和随意化,要及时纠正。”
虽然孩子在日常学习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可以原谅,但是如果“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们的重视。所谓“千里堤,破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亏”。多么熟悉的字眼儿!因为粗心大意,小小的隔热件没有组装好,价值上亿的航天器毁于一旦,还搭上了宇航员的性命!因为粗心大意,造成巨大损失的实例比比皆是,令人痛心疾首、追悔莫及。而在我们身边,更有许多人因为粗心,失去了许多机会,阴差阳错,酿成一幕幕人间悲剧。一句轻描淡写的“粗心”,带来多大的隐患,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我不是在危言耸听!
“粗心”,到底是什么问题?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粗心”是问题吗?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粗心是个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既然是错的,那就是无效劳动。错误,甚至是低级错误一再出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孩子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方法等有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严厉批评、强力纠正这种“粗心”现象,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切实重视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某位医生把药配错了,毫克看成克,或是比例看错,那是要出人命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破人亡、倾家荡产,后果严重,不堪设想。小时候的不严谨,造成后来的大灾大难,这样的血的教训还少吗?
粗心表面上是不细致、不专心,实质上是态度随意、习惯不好。幸运的是,态度可以引导,教育可以使之端正;习惯可以培养,改正,并且变得更好。只是认识一定要到位,随时保持清醒头脑,不至于出现低级错误。孩子还小,父母、老师和更多的人可以帮助他。
总之,粗心不是缺点,而是错误,大多是低级错误。也正因为如此,粗心就成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被认真对待,它就可以被解决,这样它就不再成为一个问题若是小瞧了它,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就会留有后患,而且贻害无穷。
二、“粗心”是学习态度问题吗?
注意力不集中,也可以理解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至少是做题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出现错误而未能自己察觉,有时还相当自信,甚至自大。
粗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记忆失误,发展成识记错误。恶性循环,导致整体滑坡。为了集中注意力,学习者首先需要提高意识。认识到粗心的危害,可以让他有意识地做到看清题目,看准数字,找准关系,正确解答。经过严格的训练,可以达到仔细观察的程度。“吃一堑,长一智。
三、“粗心”是学习习惯问题吗?
古时候,有个手艺很好的剃头匠,收了一批徒弟,其中有个叫小明的徒弟聪明伶俐,就是不爱守规矩,常常很随便,照今天的话讲叫习惯不好。师父为了提高徒弟们的手艺,别出心裁地用冬瓜、西瓜给徒弟们练习基本功。一开始,大家都很认真地练习,水平提高得很快。这个小明又快又好,常常受到师父夸赞。后来,小明看到大西瓜,口水直流,便打起了歪主意:练习结束后,他随手把剃头刀甩插在西瓜上,西瓜裂了。他假意赔罪,师父没有责罚他,最后西瓜下了小明的肚。再后来,他故伎重演,屡屡得手,还自鸣得意。出师的日子那一天举行仪式,拿真人剃头。小明出了岔子,当众出丑。原来他剃头倒是很成功,就是最后把剃头刀插人家头上,差点闹出人命。赔罪赔钱是不可避免的。小明也因此被逐出师门,声名狼藉,估计今后也没脸在业界混下去了。
小明的举动,看似粗心,实质上是习惯不好。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掉。
鉴于此, 对于粗心是否是学习习惯的这个问题,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意性、周密性、偶发性还是常态化,都要仔细辨别,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采取相应对策,有时还要考虑个性差异,切不可一刀切。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粗心如果只是一次,就不叫问题;要是老是粗心,而且还处在同一类低级错误层次,那就是习惯问题了。
“小学生习惯养成双十条”中第一条:“养成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针对粗心的对策已在其中了。倾听他人,包括听老师的讲课,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如果你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你就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你就能保证课堂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当然,学习效率、学习效果都得到了保证。粗心,其实质是心不在焉,是魂不守舍。认真听,专心想,积极回答问题,粗心大意是不会治不好的。
总之,粗心多了,也就成了习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从源头抓起,根治粗心这一毛病,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扰、有意识、用心去做,变自信为自觉,就能扭转这一局面,让学习走入正轨,把粗心从数学学习过程中抠掉。
四、我的几点做法
为了让学生克服“粗心”这一坏习惯,我与同事一起探讨、逐渐摸索出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给各位一点点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严令三遍读题、审题。
有很多聪明学生上手很快,有时题目还没完全看清楚,就仓促下笔,待到发现问题,就盲目涂改,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甚至卷面潦草、杂乱,不整洁。我规定这个问题至少要读三遍,然后等一分钟再解答。读完三遍题目,再答题时,心里的浮躁之气基本没有了。三思而后行,这是古人的智慧。
2.做到专时专用、讲求效益。
现在的学生,有的拖拉现象严重,平时学习小动作太多,心不在焉,总是在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仓促之间完成作业。效率如此低下,心态又是这般浮躁,不粗心才怪呢。
所以,做数学作业,我限定时间,不给学生磨蹭、拖拉的机会,也常常建议家长这样做。
3.用上错题笔记,平时多翻翻。
我们每位老师都有作业批改录,可以记录学生的典型错例,分析研究错误原因,相机辅导学生。同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自己也准备一个本子,将自己所犯的错误一一登记在册,并且找出原因,总结出教训,自主提出改进措施。刚开始时,学生会很不适应,有的甚至会抗拒,但只要两三次,就会尝到甜头。坚持这个习惯,你的孩子将在他(或她)的余生中受益,你的孩子将在他或她的余生中受益。
4.引导独立思考、自主修改。
很多家长认为小学中低年级数学简单,自己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却又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孩子的学习成长规律,甚至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孩子做作业时,在旁边指手画脚,发现错误,立刻指出,要孩子立刻写出答案,这样不仅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自主纠正的能力,还使得孩子渐渐形成了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学习主动性消失殆尽。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无论老师或家长多么聪明,多么有能力,他们都不能代替学生。因此,当孩子出现粗心等错误时,不要急着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应当让孩子去发现,让孩子自主修改,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督促仔细检查、逐一验算。
回头看是个好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考试的时候,有不少学生有这样的坏习惯:做完题后,即使时间充裕,也不去检查。而不去检查、不做回头看,错漏之处难免。看到一个个红叉子,悔不该当初。
用不同方法验算,也是保证百分百正确率的好办法之一。逐一验算,不问题目要没要求。特别是计算题,哪怕是口算题,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一定要多验算几遍,做到基础题基本不失分。
5.防止不懂装懂,指导多动手操作。
在教学之余,老师们在办公室的交流内容经常是学生们闹的笑话,其中更多的学生在单位的错误,如树高15( ) ,有学生填写厘米。另一个例子是父亲的体重是70( ) ,一些学生填吨。
对于这样的错误,我认为不可用粗心来来判断,那是学生真的不会,他们的意识中,对单位根本不理解,而老师们认为极为简单,出错就是粗心。数学老师有句口头禅:“你们都明白了吗? ”学生一条声回答:“懂了!”就过去了,翻篇了。这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学生们当中有人不懂装懂,老师图省事,一带而过,后患无穷!
“眼过千遍,不用动手实际操作一遍。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也喜欢自己动手演示,在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