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华
(兴宁市华侨中学 广东 梅州514500)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学德育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开展德育工作时首先需要利用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建设,其次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中,最后还需要结合课外活动实践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中学教学
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大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集中了无数人民的智慧,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所以在中学的德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构建良好的道德观念,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传统文化与德育
对比西方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人的道德观念构建,而当代德育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由此看来我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范畴。而德育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为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党的十八大中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中国梦的途径之一: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教育部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提出了德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途径,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升[2]。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学德育中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关道德、伦理、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对于当代学生的成长教育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至今都令人深思。如《论语?里仁篇》对富、贵、贫、贱有精彩的表达:“富与贵,是人之所以欲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段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孔子的财富观,同时也构建了传统中国历朝历代的财富观念。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不断完善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形成优良的爱国主义观念。纵观世界历史,唯有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其他的文明古国大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晏子春秋》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汉纪》“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汉书》中“爱国如饥渴”,伍子胥抱石沉江等,爱国的思想从原始的个人意识逐渐形成集体观念,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伴随着资本的快速增密,社会关系逐渐复杂。在当前的社会格局下,人的社会属性进一步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遵循正确的原则,明确社会主义人的属性。就需要借鉴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帮助中学生建立起互相交往的准则,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促进生生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中的现状
虽然教育部一直以来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近代历史的屈辱令整个中华民族失去了文化自信,社会舆论、意识形态等都导致传统文化在当代德育工作中处处遭受打击。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狭隘,导致了学生出现价值观偏差。在强调班级竞争意识的过程中忽略对学生的责任感教导。
四、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的实现途径
(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结合
在漫长的历史中,许多古代名人用自己的生命历程来践行传统文化,这些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教室作为德育的主要场所,教学过程中首先就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学习素养。
比如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班级精神,并将范仲淹的人物事迹开发成为德育校本,在学生群体进行传播。同时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范仲淹知识知多少”、“后乐精神赞”等读书活动,从而形成朴素、厚实的班级氛围。
(二)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
德育不仅需要渗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上,同时还需要融入教学内容中。(1)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教师结合生活的热点,通过传统文化来进行解释,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另外,通过传统文化还能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民族的热爱之情。(2)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首先教师需要挖掘教材的内容,将教育内容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链接。比如将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背景知识、课堂作业等方面进行应用。
比如在谈及乐器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我国传统乐器的英文简介的阅读安排,了解二胡Erhu、马头琴MorinHuur、古筝Guzheng、横笛Pipe/Flute等乐器的名称、构造及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故事,提升学生对传统乐器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传统文化的思考。
(三)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家“天人合一”与儒家的“知行合一”一脉相承,都强调了人类实践活动体验的重要性,学生来了解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后,教师需要补充相应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深化为意识观念,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观念。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传统节日体验活动。传统节日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的内容和节日的习俗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例如教师可组织分享端午节日体验。学生通过收集了文献资料,了解屈原的人物背景,进一步了解端午节内涵中爱国精神,同时学生在体验划龙舟的过程中,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当地的习俗为例,组织学生调查节日文化和节日风俗,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家乡传统文化。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带领学生走进当地敬老院,听老人们将当地的故事和传统节日习俗,与老人们一起共度传统节日,不仅发扬了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同时还继承了逐渐被遗忘的文化习俗。
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关键,是中华族民发展前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中学德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念。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德育教育环节中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确立“树德立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具体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8).
[2]杨珮.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班级德育管理的思考探讨[J].中文信息, 2020, 000(0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