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楹颖 章扬扬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小学
摘要:如今,小学数学属于义务教学当中一门重要的科目,教师还需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加以培养,提升其数学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进而为其日后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国内教育改革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国内正在推行着素质教育,而对学生创新能力加以培养是当代教育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一个重点任务。所以,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入手,简要介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重要性;培养策略
前言:伴随知识经济整体发展,如今创新能力已经得到各界广泛关注,而增强儿童创新能力也变成当代社会进行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如今,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之中,教师需对教学计划加以明确指定,并对多样化的课堂形式加以设计,以此来实现对儿童创新能力加以培养这一目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对新的思想以及方法加以掌握,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从而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另外,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围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创新教学方案,进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教学法,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我探究式学习,此种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主动权交回到学生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因学生接触除法的时间尚短,对除数、被除数、商的概念掌握不够牢固,此时引入余数概念容易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混淆,使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余数的定义,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除法学习。鉴于此,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及数学掌握水平大致均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准备小木棒作为教学用具,每组学生分发18支小木棒,要求小组学生用18支木棒拼成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拼四边形和五边形时,总会有剩余的小木棒,此时,教师引入余数概念,并对除法中的概念加以巩固。在拼五边形时,五边形的“5”是除数,“18”是被除数,共拼得3个五边形,“3”是商,剩余的三根小木棒就是余数“3”。
通过此种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并形成初步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这一情境一般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来进行选择,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参与到教学中,能够有效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教师构建的情境来对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尤其是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中的重要联系,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计算内容为主的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转变这一局面,教师可将充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教室内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准备一些商品图片,粘贴在黑板上,下方标好商品单价,由学生来扮演收银员和顾客,收银员和顾客需要同时计算所购买商品的价格。通过此种方式,将生活化的场景搬入课堂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训练加、减、乘、除运算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为了迅速计算商品价格,想出各种办法来实现简便运算,使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将传统教学方式调转过来,将教师讲解——学生学习——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方式进行翻转,从而形成学生学习——教师解答——课堂巩固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法将数学学习的主要过程放置于教学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前进行知识学习,而课堂中教师主要针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及教学难点加以讲解,这种方式能够极大节省教学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以加强。另外,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差,学生在课前自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工作,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导学案,将数学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并为学生布置自学思考题。学生在课前学习时,能够根据导学案来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解答思考题时,依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能够通过思考题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在思考题中引入创新思维,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例如,在“计算梯形面积”教学中,由于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其他图形相比具有一定难度,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此时教师可在导学案思考题:“将梯形的上底不断缩短,最终变成0,这一图形是什么?其面积应该如何计算?这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什么关系?”通过此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解答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应从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两个角度进行培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转变数学教学理念,将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重视新兴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79-180.
[2]邹元成.浅议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2):269-269.
[3]何兰凤.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7(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