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官娥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月望小学655105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加以关注。学生在对小学数学学科进行学习时,如果不能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那么今后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便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进而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差的现象发生。因此,本文将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提升数学探究性五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教学策略
前言
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解决问题能力差是当今小学生的弱X项之一,有许多学生在看到自己不熟悉的难题之后,就不自觉地开始退缩,最终导致其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和钻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
一、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明白,数学学科其实与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1】。生活当中其实有许多问题,都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解决,进而缩小他们对数学的距离感,增强敢于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之后,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小小交易会”。学生分为若干组,扮演买家和卖家两种不同的角色,“贩卖”的货品都是学生之间的玩具或者亲手制作的物品,“买家”和“买家”交易使用的货币都是模拟货币,学生通过讨价还价、货比三家、推销货品、找换零钱等方式,不知不觉地就可以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和练习题,图案丰富多彩,问题巧妙且有深度,这就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2】。因此,教师在对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在体重的关键部分标记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读题的重视,在阅读题目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重复钻研,切实明确每一个词的正确含义,筛选出哪些信息与问题有着联系,然后才可以对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
例如这道题目:有一块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的铁块,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首先将重点标记出来:80厘米、正方体、横截面积、20平方厘米、长方体;然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道题是将一个正方体铸化成一个长方体,其体积本质是不变的,因此,只要利用已经给出的正方体的棱长求算出正方体的体积,再利用长方体横截面积便可以得出该长方体的长了。本题的思路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讲较为复杂,但只要学生学会认真地审题,掌握做题技巧,解决问题时才会临危不乱,认真地对其进行思考和处理。
三、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常常会出现同一个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解决方式的情况出现。无论学生的方法是简易还是复杂的,教师都应该予以表扬和鼓励,拓宽其思维的发展,加强其敢于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例如,光头强开车3小时开车行驶了153千米,按照这样的速度计算,6个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第一个方法:首先用153/3=51,然后用51*6=306千米;第二种方法:将6个小时拆分为两个三个小时,一个小时可以走153千米,那么两个三个小时就是306*2=712千米。教师针对不同方法中的巧妙思路,要及时地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评价,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激发学生拓宽思路、挑战难题的自信心。
四、结合实践操作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玩心重的年龄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作为强化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入点,展开实际教学。小学生在进行游戏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时候,就会迸发出高度的积极性。经研究发现,儿童的思维是由动作引发的,如果将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切断,那么就会严重地阻碍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练习,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激发自己的思维,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新问题。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准备9块糖和3个盒子,然后让学生开始平分,在平分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只有每个盒子里都是3块的时候,所有的盒子的糖的数量才是相同的。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和认识。在锻炼思维的同时,将其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进而对数学实际问题产生了实质性的理解。
五、提升数学的探究性
教师想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应该注重的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使得学生愿意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自发陷入对问题的思考。与此同时,也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可以在数学问题中产生新的解决思路。所以,数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转化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进而刺激起学生的主动探索性,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学生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让其自主思考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性及其相关的问题,无论最后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否准确,但整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真实存在的。之后学生无论是通过哪种方法得到的关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正确的特性或相关问题的答案,都会对该知识点记忆深刻,而且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后,也会得到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激起学生敢于对问题提出挑战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探究意识,很大程度地提升起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结合实践操作教学、提升数学的探究性。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有效地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与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得以快速的发展,留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树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000(015):121-122.
【2】张艳亮.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新校园:阅读版,2018,000(006):P.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