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发展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 马琼
[导读]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性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马琼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性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给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如何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老师加快与学生共同成长以适应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文以“共同体”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高校思政老师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成长的内在逻辑和机理,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共同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发展路径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客观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同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高等院校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共同成长现状并不乐观。首先,老师和大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高校思政老师同时具备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老师身份的认识不清;同时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不明确,跟大学生的奋斗目标不一致。其次,高校思政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大部分高校思政老师工作中都能注重跟大学生日常的交流沟通,但离与大学生发展成为无话不谈的良师益友还有一定的距离。有部分老师将大部分时间精力花在个人事务上,疲于应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实际花费在关心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上的时间精力很有限,存在一些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管理而管理的教条现象,对待学生缺乏真心实意,学生也很难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帮助,老师不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不常打开心扉跟老师倾诉沟通。高等院校目前存在老师与大学生的交流频率低、交互性少、沟通不畅等问题,长此以往,容易在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师生关系淡漠疏远,这些消极因素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政老师与大学生的共同成长。另外,在对高校思政老师与大学生的成长交互研究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对老师的积极影响,实际上这种积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须在建立和巩固两者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师生共同成长路径解析
        (一)、完善思政教育机制
        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离不开一套健全完善和可持续优化的工作机制。一是系统性设计。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要坚持用系统性代替运动式,坚持抓根本、求实效、管长远,围绕“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引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实践”三项使命这个根本,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和文化特色,突出主动性和预见性。二是动态化修订。既要确保工作机制不断线,还要确保工作机制的与时俱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实时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对思政工作机制进行动态化修订。三是闭环性监管。用制度的完备代替制度的落实是最大的形式主义,要建立“清单制+责任制”的模式,做到时时有反馈、事事有落实,用监管的闭环性确保工作的实效性。


        (二)、建立思政合作共育模式
        首先,高校思政老师要与各专业课程教师建立学生合作管理、思政合作共育模式,搭设学生管理信息的共建共享平台,便于更加及时、全面的掌握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现状、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态度等,通过专业课程教师与老师的协力共育,全面强化学生管理效果。另外,发挥学校思政课程教师在合作共育中的独特优势,通过思政课程教师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师、老师的专项培训,令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与老师掌握更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其次,高校思政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建立合作共育机制,将思政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渗透给家长,避免家长在管理孩子过程中过于强势、专制、放任,无法给孩子提供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此举可减少由于家庭错误教养方式引起的学生叛逆、性格扭曲、自卑、暴力倾向等问题,既是延伸老师学生管理时间和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家校共育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科学方法,对缓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和预防大学生突发事件具有莫大帮助。最后,高校思政老师要发挥自身桥梁作用,推动高校、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思政共育以及合作管理。例如,老师与网警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校园网使用期间的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网络套路贷、网络谣言传播等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及时处理解决。
        (三)建立相互协作式研学成长路径
        相互协作式研学成长是实现高校思政老师与大学生共同成长的关键基础。高校思政老师自身专业文理兼有,开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靠实践经验和前期积累来完成的。由于专业和知识的局限,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专业学习、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时,很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专业的解答指导,极易影响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因此,思政老师要想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从容应对,就必须要主动参与学习、善于参加学习,重视提升自己相关业务能力的学习,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共同学习、沟通交流,思政老师跟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经验方法上做到互通有无、知识互补,通过思政老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指导方法的改进,加上大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促成师生的共同成长。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通过努力认真学习,大学生才能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专业技能,成长成才步入社会。同时,学习也是高等院校思政老师的一项基本职业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全面的教育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QQ、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型交流互动工具为思政老师和大学生快速分享学习资料、交流学习、解答困惑提供了便捷。同时新媒介的应用也突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师生更好地互动学习,使得学习和工作互相促进,形成思政老师与大学生合作式学习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思政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特点、教学环境、教学目标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所以需要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师优势、传递思政教学精神。发挥思政课程的特点,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升思政课程教育质量。思政老师可以掌握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具有针对性,不断挖掘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性,提升和加强对思政课程的新形势开创,加强宣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可以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等内容展开学生研讨会,学生匿名对其进行自主、自由的评论。需要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积极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组织者。
结束语
        共同成长是高校思政老师与大学生共生、共存关系的演进,在共同成长理念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师生成长共同体,通过相互协作式研学成长、互相促进式实践成长、携手共进式生涯成长等路径,促进师生协同共进式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慧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高校思政老师,2019(05):45-48.
[2]杨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实效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3]李新仓,徐丽丽.“双创”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的路径[J].福建茶叶,2019,41(04):151-152.
[4]谢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1):17-20.
[5]周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8(52):251-2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