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莉
湖南省澧县九澧实验小学 415500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于学生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也逐渐的重视起来。音乐作为辅助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作为小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对于低段小学生的节奏训练是非常关键的。培养低段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帮助小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二可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进行简单的音乐教学,对于学生节奏感的训练并没有过多重视,节奏练习的效果不是很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养成。
通过多年对小学低段音乐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想要优化小学低段的节奏教学,就需加强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节奏训练,根据低段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音乐知识渗透到音乐的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儿歌、拍手、肢体动作、游戏、敲击乐器等方式体验音乐中的节奏,实现小学低段音乐课的趣味节奏练习。
一、小学低段音乐课节奏练习的发展现状
(一)节奏训练模式僵化
基于教改的深化推进,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逐渐的将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重视起来。但是,由于低段小学生年纪过小,音乐基础不扎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差异,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又缺少实际训练,导致学生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音乐理论不了解,对于音乐的学习逐渐的丧失兴趣,也削弱了学生对于音乐课堂上节奏训练的积极性。这样缺乏活性的音乐教学,导致教学活动不能顺利的开展,学生也不能有效的学习音乐知识。
(二)节奏训练时间有限
音乐学科作为辅助课程,大多数人都认为文化课重于音乐课,在当前的小学课程安排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文化课知识,对于音乐课的课时安排也不多,大多为一周一课时。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非常重要,这样的课时安排,导致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时间更少。由于课时安排过少,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于传授知识理论,对于节奏训练进行少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不充分,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很重,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节奏训练内容枯燥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对于节奏训练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节奏训练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课本上的。在进行节奏训的教学时,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然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学生最终学到的只是基础性的节奏知识和节奏训练。低段小学生正处于好奇阶段,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比较强,而对于枯燥的音乐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节奏训练也不专心,很难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生就不能体会到音乐给人带来的灵魂上的享受。这样的节奏训练,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还违反了教改对于映月教学的要求。
二、小学低段音乐课的趣味节奏练习的方法
(一)借助语言进行节奏练习
首先,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音乐是一种有声的课程,对于音乐的节奏练习,可以从语言的表达角度出发。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伴着伴奏朗读歌词,引导学生熟悉某首歌曲的歌词和节奏,锻炼学生的节奏感,为学生“唱”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声音比较敏感,非常善于模仿声音,也非常喜欢模仿声音,因此,在音乐节奏练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歌词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声音模仿,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发声。
例如,在《大雨和小雨》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听到的声音,感受它们的不同,然后教师用沙锤表演雨的声音,让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很容易就分辨出这是雨的声音,又让学生对雨的声音进行模仿,将《大雨和小雨》的儿歌导入,让学生感受如何用歌声来模仿雨的声音。教师先为学生播放了一遍歌曲,让学生分辨雨声,学生得出歌曲中有两种雨的声音,大雨是“哗啦啦”,小雨是“淅沥沥”。在学唱环节,教师先带学生有节奏的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伴着钢琴节奏进行朗读,掌握这首儿歌的节奏感。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声音的模仿和朗读,学生在唱歌的环节对于节奏的掌握比较熟练,《大雨和小雨》的教学也取得了很好地教学效果。这样的音乐教学把握住了音乐节奏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进行节奏练习的兴趣,又能带动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通过语言进行节奏练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强化了学生的节奏感。
(二)借助肢体动作进行节奏练习
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的教学方式也逐渐的发生改变,在低段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利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强化节奏感。借助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既符合了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需求,又有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节奏感知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另外,低年级的小学生不仅善于对声音的模仿,对于动作的模仿也同样擅长。在平时,小学生经常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动作,或者模仿各种动物的行为。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多为学生进行示范,保证示范的规范准确,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节奏,对于音乐的教学内容有完整的的印象。
比如,《两只小象》这首儿歌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歌曲节奏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四分休止符。音乐教师在进行儿歌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的规律进行肢体动作模仿表演。教师在节奏练习环节,让学生模仿大象走路的动作,然后看着节奏谱边念边模仿儿歌中的三种脚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拍手和跺脚的形式表现出三拍节奏。然后为学生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节奏,教师带领学生打拍子,通过节奏使学生感受到小象的心情。最后,教师让学生为儿歌配上舞蹈动作进行表演。通过肢体动作的方式,学生大致掌握了儿歌的节奏,也对歌曲的内容有了完整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动作来感受歌曲的节奏,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础,也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这首儿歌的教学时,要注意对肢体动作规履行的研究,是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动作来掌握歌曲的节奏。
(三)借助游戏进行节奏练习
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兴趣,对于音乐的学习也不例外,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音乐教学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节奏练习,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音乐知识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于游戏活动非常的感兴趣,也非常乐于参与其中,对于音乐的节奏练习,借助游戏进行教学是非常有效果的。因此,音乐教师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比如,教师在教学《藏猫猫》这首儿歌时,教师通过游戏导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小学生对于藏猫猫这个游戏并不陌生,甚至是非常喜欢,所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躲猫猫的游戏环节,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自己藏起来,让学生在音乐停止前找到藏起来的教师,当音乐结束后学生已经找到了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藏猫猫》,让学生通过藏猫猫时的心情感受音乐的节奏,学生很容易的就掌握了歌曲的节奏。可见,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掌握音乐的节奏,增强自己的音乐节奏感。
(四)借助敲击乐器进行节奏练习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敲击乐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借助这些乐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敲击的力度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到节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对于敲击乐器并不熟悉,也因此,敲击乐器对于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当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敲击乐器为学生进行了演示,学生都非常的好奇,跃跃欲试。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对于敲击乐器的迫切渴求,通过各种敲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大鼓、小鼓、木鱼、沙锤、响板等击打乐器来展现不同的声音和节奏,让学生通过节奏跟拍,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节奏练习中,既能使学生增强对击打乐器的学习,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自己创造节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在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想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需要强化对学生的节奏练习,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发展的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节奏练习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蔚.探究小学音乐如何做好学生节奏训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
[2]宋扬.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管窥[J].黄河之声,2015,(17).
[3]陈奕萍.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