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春雷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 063000
摘要:生物课程是高中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目前,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够灵活,忽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等方面的不足,不利于提高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实践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基于此,以下对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
引言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主要以生命观培养作为中心,结合基础知识学习,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情境,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所形成的和自身进步与学科日后发展相适应的能力,为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学科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掌握学习生物知识的方法,利于学生构建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本质内涵,树立良好的认知观念,并善于关注社会和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科学探究能够作为学生生物学习的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还为我国教育政策所实施与制定的基础点,也为教育阶段实现教育目标的立足点。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愈发明确,也愈发具备终身性、个性化、广泛性等诸多特征,对推动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步以及长远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为关键的是使高中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投身于课堂的学习之中,以掌握生物学习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探究的主要技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让高中学生能够自觉提炼生物学习中富有价值的实验方式与认知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推动高中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进步及发展。高中生物学科素养也是高中学生参与日常生活、校园活动、社会活动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及知识储备,是构建文化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务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去探析生物知识,最终推动高中学生获得长久进步。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
目前,生物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逐渐引入了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带来了很多乐趣,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是,从总体上分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生物教师往往比较注重探究灵活的教学形式,单纯为了应用而应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缺少科学的设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比较活跃,但没有真正学到知识。另外,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看得比较重,忽视了学生的表现及反馈,导致学生急功近利,对生活化教学模式不感兴趣,看不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优势[4]。甚至有很多高中生认为生活化教学模式耗费了大量时间,浪费精力,不愿意主动探究,而更在乎题海战术和理论学习研究。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措施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培养科学的生命观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是重要的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即探索生命现象的过程,通过生物概念知识的学习,形成科学的生命观念。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念。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理解有较大困难,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手拉手”游戏活动,将氨基酸比喻为人,将“脱水”比喻为拉手时间长了出汗的情况,牵手的两个人对应的是“二肽”,“肽键数”相当于“分子数”,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以游戏的方式展示出“五肽”的形成过程。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以不同的人数和排列方式,表示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排列顺序,帮助学生探究蛋白质结构,了解其结构呈现多样化的原因,深入了解蛋白质结构的形成及功能。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研究和探索高中生物教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有趣、和谐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并时刻愿意汲取新知识的人;其次,教师应不断创新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学会学习。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行设计简单的对比试验,探究白天时植物如何生长,夜晚时植物如何生长,有阳关和没有阳光时植物有什么不同,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找到问题的答案,逐渐掌握生物学习的基本规律。
(三)融入社会现象,发展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这一素质是指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社会事务做出合理解释的素质,在这一核心素养中指出了生物学科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性,将原本冰冷的生物知识赋予了感性的色彩。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尝试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改进的措施,使学生逐步形成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意识。所以,生物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入社会现象,让学生针对社会现象发表自身的想法,从而逐步发展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节课中我国的人口现状,以及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增强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在课堂中,当教师为学生介绍了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了“人口的不断增长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呢?”的问题。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资料的搜集,逐步形成见解。之后,教师为学生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个人意见,使学生在相互交谈中逐步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认知。
结束语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生活元素相融合,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青青.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研究[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五).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230-231.
[2]马春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20(05):218-219.
[3]李志民.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试题与研究,2019(36):103.
[4]黄奥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讨[J].高考,2019(21):156.
[5]岳丽霞.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10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