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平
湖南郴州湘南学院附属小学 423000
“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的模式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数学素质教育,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以课程、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改革教法,指导学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如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认知实际出发安排数学的课堂教学,真正在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确保在打好初步的数学基础的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促学,知趣相融,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取得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现试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讲解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才有可能不知疲倦地钻研那门学科,他们的创造性才有可能爆发。兴趣是一种驱动,给学生以学习的原动力,促进他们爱学习,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深钻教材,充分了解、掌握一节课的重难点后,就应认真思考,巧设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1、创设学生认识矛盾冲突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有意造成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
如:教学三年级《面积单位》时,先出示这样两个平面图形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 △”这两个图形面积悬殊比较大,学生很快用眼判断出谁大谁小。当学生还沉浸在满足之时,接着出示这样两个平面图形比较它们面积大小:“ □”学生一时难以用眼睛直接判断,只好用旧知或经验割、补、拼、凑,既麻烦,又不好比较,学生都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老师,怎么比呢?教师适时用格子图辅在两图形上,学生终于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象这样利用学生的认识矛盾冲突,设置情景,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2、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积极性,参与认识活动。
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活动的过程,教师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只有努力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使得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变“厌学”为“乐学”。
如:教学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采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对三角形分类,又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自已抽象出三种三角形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体作法:第一步,学生把六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三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步,教师指着这三组三角形分别提问:这两个三角形为什么放在一起?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让学生看书自学找出答案。
为什么要学生自学呢?因为培养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进课堂的一大要事。心理学有个“罗森塔效应”,说老师给学生高期望,学生则会有高成就;通过自学,让学生自己很快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第三步,我先示范在“钉板”上拉出这三种三角形各1个,再让学生上来动手拉一拉。这种操作活动,更具体形象,简便直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把握练习层次,发展学生思维
1、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后,还需要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练习,才能将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提高。我在教学练习中尝试遵循反馈的规律,即第一次反馈着重基础;第二次反馈着重内化,学生是否掌握;第三次反馈着重能力,注重思维发散,发展创造思维。将教材中的练习灵活运用,一环扣一环,步步提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为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的知识,我从实际出发,紧扣教学内容,精选练习内容。第一,说出图中所画的三角形分别是哪一种三角形,让全班同学用手势表示,检验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全体学习都参与;第二进行猜三角形的游戏,“猜一猜”是数学猜的启蒙,是分析的动力,学生参与了猜想,就急于知道自己猜得是否正确,就会积极认真地进行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自信心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这个游戏的重点放在只露出一个锐角来猜想是哪一种三角形,这时答案不是唯一的,它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形三种可能,这种将三种三角形的概念设计成具有趣味性的“猜”为学生思维提出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让学生判断,不简单重复,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原则一一面向全体学生。前两个问题(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钝角各猜是什么三角形)可谓低起点,高含量,后进生也能“跳一跳”摘下这颗“桃子”。最后一猜(露出一个锐角猜它是什么三角形)则凡中显奇,让全体学生?从不同层次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技能的形成,巩固所学知识。
2、精心设计练习,让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展。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并结合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难易不同的题目。对学有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坡度,让他们逐步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让他们做一些综合运用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成功意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有所发展和提高。
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为了巩固相关的概念和公式,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设计一个面积是24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几种方法?学生接触这道题,积极性很高,一般中差生设计的图形是长方形,规格是4×6,3×8,6×4......,对这些学生的解答应予以肯定,因为他们已知道了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同时,更要重视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的方案:
……通过练习,既巩固了已学基础知识,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在练习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每个学生都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这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我觉得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究并掌握新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