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盟浩、沈慧、司泰宁
(陕西国际学院医药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民办高校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和突出。本文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差不大。但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较低,生源质量较差,社会认可度偏低,学费高昂,相对公办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民办高校大学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学习上存在懈怠心理
民办高校的招生现实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与公办高校大学生之间有较大差距,由此产生了很多心理矛盾与心理问题。有些学生不能正视高考的失败经历,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思想上消极懈怠,于是选择了自暴自弃,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多数民办高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心理上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想的很多,做的很少,学习十分被动。民办高校学生底子薄,过往学习经历的积极情绪体验较少,往往倾向于否定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往往知难而退。
2、就业上存在焦虑心理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民办高校的发展起步比较晚,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偏低使得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的竞争激烈,选择面窄,就业压力大。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对前途深感迷茫,担忧未来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心理负担很重,这种压力如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将很容易陷入焦虑与自卑的泥潭中。民办高校大学生往往存在所谓的“公办情结”,在别人面前羞于提起自己的学校,认为自己难以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提并论,自我认同感相对较低,在求职时一旦受挫,很难从失败中走出来。
3、生活上存在自卑冷漠
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自筹资金,而非国家财政拨款,学费所占比重最大,这就导致了民办高校收费普遍偏高的事实。民办大学高昂的学费给许多大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非常突出,贫困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会看到自己与身边同学经济开支上的巨大差距,这种经济上的窘境容易使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感、失落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归属感,也有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健康成长。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大学生人际纠纷导致的惨案频频发生。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事的包容性较差,容易与人发生摩擦与矛盾,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相对被动,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冷漠对待身边的人,这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尚不健全
学校层面重视度不够,一般民办高校都把教学任务的重点放在专业学科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而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上课模式比较传统,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时比较少,课程不能贯穿整个大学生涯,检验教学的成效多采用考察的方式,这大大降低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反而成了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绊脚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心理健康指导师配置尚待强化
专职心理健康指导人员配备不到位,缺乏后续的专业培训。很多心理健康老师都是由辅导员兼职的,兼任的心理老师可能本身就不是学习心理学出身的,缺少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降低了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投入也较少,使得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升慢。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考核混淆
目前民办高校还是把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归属德育教育其中一部分,但德育考核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精神方面的教育,两个侧重点不用,不能简单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这样将会很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民办高校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心理工作进行规划,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教学,减少理论知识,重点关注心理健康实践问题。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致力于改善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其更健康的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在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工作上,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心理档案,加强对高危学生群体的危机预防与关注。
2、建设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
建设一支专业的,水平高的,匹配度吻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是改善当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必须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从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对心理教育教师的学校地位,职称评定和工资福利等方面有一定的倾斜,让教师们真真切切的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能保证了师资队伍的稳定,为更好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优化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实际出发,走进学生群体中,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和兴趣,由原来单纯的理论课转变为多种教学方式共进,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科技,开设线上公开课,慕课等学习方式,也可以利用校园公众号,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收集有用的知识、新闻、趣味测试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这样既可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能补充课外的心理知识,一举两得。可按照不同的年级阶段制定不同课程,例如大学一年级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环境适应,心态调整方面,大学二、三年级可以着重在普通心理健康知识并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四年级重点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学习。在硬件方面,学校应提供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场所,比如建设心理咨询师,团体活动室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在学生宿舍区建立心理服务站,与学生群体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为更好的推广心理健康知识。
4、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心理调节
民办高校大学生一定要注重自我心理健康,作为行为主体,大学生要有时刻调节心态的意识,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不要总是抱怨,要冷静对待问题,及时调整心态,遇到问题不要慌张,平和的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遇到获得利益的工作时,大学生也要时刻端正好态度,明确目标,绝不能为利益所诱惑。大学生还要注重自我心理调节,加强人际交往,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向好朋友倾诉,以此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这也是目前调整心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区教学2018(11)
[2]周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
[3]范朝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建立[J].大学教育,2019(2)
[4]陈雪琴.关于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J].汉字文化,2018(22)
[5]汪慧.民办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的构建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