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旷达人生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 张晓初
[导读]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后最终未能东山再起。
        张晓初
        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学校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几起几落后最终未能东山再起。可他为什么能够一生都乐观旷达呢?难道苏轼天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吗?难道苏轼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七情六欲没有痛苦、郁闷、失落、悲愤的情感细胞吗?有些课堂上却往往被轻描淡写地笼笼统统地带过,学生未听透彻、未想清楚,终成“未解之惑”。
        苏轼面对起伏多变多灾多难的人生,为何能一直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呢?
        一、一个弟弟支撑着苏轼的经济命脉
        苏轼被贬生活困顿之时,总是弟弟一直帮助着哥哥度过难关,维系着哥哥一家人的经济命脉。他们兄弟之间诚挚的友爱和在仕途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情,是东坡终生歌咏的题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苏轼中秋之夜怀念弟弟的千古绝唱。这种思念和企望,是兄弟二人忧伤时互相慰籍、患难时互相扶助的心的呼唤。此词一出,历代中秋咏月之词便黯然失色。在中国,这样的伦理之情也是迥乎寻常的。苏辙气质恬静冷淡,处事稳健实际,虽然也遭贬谪,但官场上始终比哥哥得意,官职比哥哥更高,官至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在位时间比哥哥更长。苏轼是一个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美食家,但他还有一个不被世人熟知的身份,那就是“宠弟狂魔”。苏轼(1037年—1101年),终年64岁,苏辙(1039年-1112年),终年73岁。兄弟二人互敬互爱,相扶一生,实在感人。
        二、三位妻子紧攥着苏轼的情感命脉
        一任妻子王弗,官场仕途的守护之神。王弗,能凭直觉提醒苏轼“谁可交,谁不可交,谁可推心置腹,谁人是口密腹剑”。因此王弗与仁宗、神宗两宫太后并称为苏轼政治生命的三位守护女神。如果没有这三位守护神,苏轼一生不知还要受到多少折磨苦痛。
        二任妻子王闰之,日常起居的贤妻良母。苏轼曾两次几欲自杀时,都是王润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子女常去爹爹跟前绕膝寻欢制造快乐,苏轼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苏轼在长江边居住了四年,也咀嚼着朝中的伤心事,跳江机会多得很,可他坚韧地活着,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苏轼是一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年轻气盛,豪情万丈,锋芒毕露,本能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却是万般豪情付流水,伟大抱负遭冷落,拿什么去拯救那颗失落的心?在妻子王闰之看来,唯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唯有懂事孝顺的儿女,才能温暖拯救这颗枯槁的心!在美丽善良的妻子调理之下,苏轼便每日躬耕田亩,吟诗作画,倒也差强人意,倒也闲适自在,“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2],官场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不管不顾也罢了!于是与村夫野老交友酬唱,把他的文化天赋和聪明才智,都倾注在《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中。二任妻子紧攥着情感命脉,让苏轼度过了艰难痛苦的贬谪失落生活!
三任妻子王朝云,精神生活的红粉知己。王朝云原是一名艺伎,11岁被买进青楼,王润之将这个11岁的青楼女收做苏轼的贴身丫环,赐名王朝云。王朝云琴、棋、书、画、歌、舞皆精通,16岁时与苏轼正式圆房。苏轼十分喜欢王朝云,为她写有20多首诗词,这个歌伎出身的王朝云被后世人称为天下最幸运的女人,其中“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就是写给王朝云的千古绝唱。秦观赞赏王朝云“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王朝云34岁故去后,苏轼一直鳏居,直到六十多岁客死常州。王朝云成为了苏轼晚年生活的精神支柱!
        三、四位老师铸就了千古奇才的思想基础
        苏轼出身名门,进士府邸,眉山镇的一个小康之家。
        小学老师刘巨,是当地名师,知书达理,聪慧细腻,具有良好的品性和不凡的气质。
        少年老师母亲程氏,是名门闺秀,有超人的绘画、刺绣才能,比较系统地接受过儒家正规教育。


        青年老师父亲苏洵,是坚持醇朴文风的大文学家,用纯粹雅正的经典文本教导苏轼,如《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他读书和儿子一起读,背书和儿子一起背,写文章和儿子一起写。苏洵的背诵方法也与众不同,他要求儿子在背书时不仅要注重文章的内容,而且注重分析语言文字的措词背景,还要求儿子写文章引用词语典故时要牢记出处却不能说明出处,这样可使饱学之士读来有高雅不凡之乐,使读者对作者能写这样的文章心怀敬佩,作者与读者在“写作暗示”和“理解暗示”的方式中获得快乐。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
        人生导师祖父苏序,是一个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豁达乐观、乐善好施、洒脱不羁、轻财好友、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大善人。苏轼与祖父长期相处长达12年,祖父的生活方式、政治理想、言谈志趣、音容笑貌、鄙视官场、旷疏放达、思想开放等特点都给苏轼极大的影响。在祖父的影响熏陶之下,苏轼自幼爱读《庄子》《道德经》,所以,苏轼也和祖父一样,是一个憨态可掬、潇洒不羁、名满天下的苏老头。
        四、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苏轼家族血统:先祖苏味道,初唐政治家、文学家。其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出世做了官,只有老二苏份与众不同,从河北浪迹到四川眉山娶妻生子,自此眉州始有苏姓。苏份的第七代子孙苏杲,共有九个儿子,但只有苏序是唯一幸存者。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苏序才与佛结缘乐善好施。到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并担任北宋嘉祐秘书省校书郎职位。从初唐到北宋400多年间,苏份从父亲苏味道政治家文学家的光环中走出来,400多年间,苏家可能都是以务农为主,历经九代,又出现了光宗耀祖的子孙,说明家族文化对后世子孙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苏轼母亲血统:苏轼的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弟,外祖父是大理寺丞,眉山大族,与苏家同是进士府邸,苏程两姓联姻,两家名门血统混合,成就了苏轼兄弟的旷世奇才。程氏的教学偏重于正统的儒家教育,教材主要有《论语》《孟子》《汉书》《后汉书》等。没有这样一位优秀母亲的教育,就没有后来苏轼兄弟的辉煌。从一定程度上讲,母亲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力是极其重大的。
        苏轼学习方式:每天把需熟读背诵的文章逐字逐句抄写一遍,在抄写过程中思索领悟,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熏陶,这样方法的背诵,为他后来在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用典不用翻书查找,下笔如神,出口成章,为成为大文学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抄书之时又可练习书法。苏轼成为文学泰斗和大书法家,名师刘巨和母亲程氏在苏轼幼年和青少年时的身行言教功不可没。在八大家之中,这真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奇事。
        父亲做好榜样:47岁的父亲与19岁和21岁的两个儿子一同进京考试,均因文才轰动京师,而后又不被才气横溢的儿子们所掩,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的目标是做帝王之师,但是这个目标一生都没能实现。但是儿子苏轼做到了,给宋哲宗做了七年老师。
        五、旷达人生非天定,千古奇才自有因
        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故去后,苏轼一直鳏居,直到六十六岁客死常州。
        那首“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两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的描写西湖的名诗,就是苏轼在西湖县令会饮的歌舞宴会上,初遇天生丽质光彩照人的朝云时,因湖山佳人,相映成趣,灵感突至,挥毫写下的名为题咏西湖风光,实为初遇佳丽为之心动的既题湖山又咏佳人的旷世名篇。由此我们惊喜地发现,苏轼现在传世的好多名作的歌咏对象都与他的家庭有关,所以我们说,和谐美满的家庭造就了苏轼的旷世奇才,也成就了三苏父子,苏轼也成就和回报了这个世家。
        ?“世界千年英雄”苏轼,是在各个领域都有超人的成就和天赋的文化巨人,是百年千难遇的文豪。他的诗明白畅达,他的词汪洋恣肆,他的文章光耀千古,他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的为人豁达幽默。他的一生,历朝皇帝追慕他,世代文人惊叹他,世代百姓崇敬他,就连刚懂事的孩子都愿以其为人生楷模。他虽然曾经官至三品、位极人臣,但又曾受讼狱、屡遭贬谪,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之中不能自拔,可是他,却又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营营苟苟的官吏政客之上。苏轼的一生,是其政敌必欲置其死地却又对其无可奈何的一生;他的一生不嫉不求,不卑不亢,随时随地载歌载舞吟诗作赋,成为五千年来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举世无双的旷世奇才。??
        究其根源,这几方面值得玩味:有超人的天性禀赋,有良好的启蒙教育,有书院里正规的儒家传统,有饱满的社会实践,有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有父辈正统的言传身教,有三位风格不同的妻子辅助,有三位太后的保驾护航,有众多僧道关于出世入世的价值引领,这些原因,炼成了苏轼乐观旷达举世无双的旷世奇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