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祥海
西充县张澜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们要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信息技术则起了极大的“助推”作用,它图文并茂,视听兼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充分发挥了声,光,图,色,影的综合效力,从而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那么应当如何整合信息技术,助推语文教学呢?
一、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乐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运用信息技术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把文字材料创设成声情并茂的作品情境,使学生“爱学”、“乐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从而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教学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时,给学生播放了“买橘时父亲的背影”的录像片断,让学生直接感受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艰难,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引导学生分析感悟课文,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学”,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合作讨论式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2、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及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甚少。而计算机网络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案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
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突破教学重难点。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和疑点,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排疑解难,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一种好方法。当我们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来表现。茫茫无际的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了一股笔直的浓烟,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尽头落下了圆圆的夕阳。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就会由呆板的纯文字的学习转化到生动的图文并茂的意境中来,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三、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增强语文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互发信息,交流学习经验,或进行讨论,或争论课文中的问题……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习环境,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信息、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信息,与师生间的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个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协同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进而增强语文能力。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厌倦感。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除了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磁带等辅助资料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实践证明,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2、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仅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除教材、图书室、阅览室以外的资料。诸如自媒体、电视广播、电子报刊杂志及生活中其他形式的文字资料,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更能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如教学《故乡》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对文中的闰土、杨二嫂等人不同年龄段的肖像特征用镜头组合的方式 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 比较、评论、鉴赏从而深刻体会到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也顺理成章地提炼出了文章的主旨。
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有机整合,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助推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