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
仪陇县南图实验学校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营养。现在的小学生是在物质条件丰厚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周围也充斥着许多诱惑,历史虚无主义之风盛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有利于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和祖国认同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未来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停留在原来传统的模式基础之上。这要求语文学科的老师与时俱进,善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创设新颖、有趣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来说,传统的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教育趋势。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既可以学习我国悠久的历史,还可以领会璀璨的文化,以收获最大化的教育效果,达到最高的教学目标,实现新的突破。从小学开始就教育孩子传承传统文化,既能够彰显东方智慧、中华精神,又能够传承我国的文化与精神命脉。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现代价值,寻求语文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努力、探寻的目标。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时,既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来传受学生的文化,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接受良好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借助学生学习的具体课文内容,为学生创造一种影像学习情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直观的展示相关的学习资料,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知识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承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明月几时有》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进行创造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唯美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
二、自觉整合课程,创设真实情境
自觉整合课程,陶冶文化情操。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感受与学习优秀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从中不断汲取智慧和灵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国学根基和良好的专业功底;其次,教师对于教材的掌握、理解及运用,也影响着知识传递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具备整合课程的自觉,能够在各种文体、各类篇章中任时空穿梭,而信手拈来。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能否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能否有机融合的关键。
三、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掘整合,科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指导
随着新课改思想的践行,新课标要求的落实,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时,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剖析,尽量让那些具有针对性、导向性的传统文化资源灵活渗透至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对学生语文学习发展起到科学指引。一方面,在教学目标预设时,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置于关键位置,并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落实。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安排时,应该有意向传统文化渗透倾斜,以促使学生在深度体验中感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并在思想、意识、认知上获得陶冶与洗礼,提升与蜕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古诗词、文言文等知识的深度延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视觉、站位、方式来学习、体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实现对于文化素养和思想意识的熏陶。
四、加强对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关注
在小学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教学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对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也要予以一定的关注,引导学生们读一些与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课外读物,比如经典的文献或是历史资料。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对传统文化有一个了解,这样在学习课本的内容时也能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互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如果课堂时间充足,教师可以在讲授完课本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们根据课外阅读的感受做一个定期的分享,让学生们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和更多的书目,通过分享的方式来检验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成果,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五、融入课后引导,提高学生认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教学讲解是不够的,还有必要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悟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不同要点录制成为微课,供学生课下自主选择学习。在这样的模式中,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接触到传统文化,并在丰富多彩的视频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微课上传到学习平台当中,并为学生布置课下学习作业。通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选择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每一堂微课中,都有布置课后思考题。在学生完成微课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课后思考题完成的情况分析,對学生采用线上针对性引导的方式,通过微信、钉钉等平台,采用精准化模式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小学阶段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首站。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积攒文化底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对民族精神的领悟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相信,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传统文化之花一定会傲然绽放!
参考文献
[1]裴艳.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语文教研,2019(29)
[2]邱素芬.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语文教研,2019(29)
[3]冯丽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教研,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