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文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 王红
[导读]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爱国情感、服务宗旨及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凝练
         王红
        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132001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爱国情感、服务宗旨及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凝练,蕴含着丰富而全面的教育内涵。道德信仰、公平正义、奉献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等,都是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2]。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红色文化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字:红色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引言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在小学教育中虽然算不上是主要学科,但它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讲授这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道路铺设最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念都深深地植根于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这一土壤之中。准确地说,整个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体系都是以爱国精神为重要基础的。因此,教师在开展该学科的课堂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的渗透,推动学生对所处国家、所处社会的认知。
一、将红色文化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净化社会不良思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导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巨大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通过电影、电视、游戏、娱乐等文化载体,向全球肆意输出文化,对我国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意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的理想信念有所动摇。这就需要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让学生从小端正思想态度,达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净化社会不良思潮的作用。
        (二)拓宽教学路径,提供教学载体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红色文化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通过红色文化的宣传与学习,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这就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路径与方法。比如,讲红色故事、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就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将红色文化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以小见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纪相对较小,阅历不够丰富,对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会更低一些,对于国家、社会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除此之外,他们大多数人一直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已经适应了全家人围着自己一个人转的生活,难免会产生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从而缺乏一定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然而,由于年龄的限制,教师试图用枯燥的理论来让他们接受和理解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从中产生家国认同感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低年级的教师应学会在课堂教学中从细微的切口入手,从学生感兴趣并且可以理解的角度出发,在小的教学点中让学生体会到爱国精神和情怀,初步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例如,在学习“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一课时,教师会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初步建立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同。然后,教师会再请个别学生面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风景和独特的习俗风情。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接着,教师再根据不同省份和地区同学的介绍进行总结性发言,并提问学生“大家的家乡都很美,那我们都来自哪个国家”“我们的国家美吗”,并向同学们展示和介绍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美丽景色。这样,教师便以家乡作为切入口,扩大到整个国家,从个人作为切入口,扩大到整个集体,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对祖国产生自豪感,对中国人的身份产生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意识。


        (二)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开展合作教学,运用小组讨论与活动的方式,就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促进学生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一节的内容时,在讲解完学生家乡值得敬佩的伟人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为祖国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在进行拓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班级中的同学以六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集体查找资料和讨论,共同选出一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伟人。然后,小组成员通过演讲或者表演等方式来展示所要介绍的伟人的伟大事迹。教师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创设红色文化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运用红色文化教学的最直接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情境重现红色文化的真实面貌,既可以让学生见证历史,看到国家的伟大,认识到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又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导他们积极投入课程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学生看到革命先烈为了信仰拼搏努力,就能认识到党员的崇高境界,意识到红色精神的伟大,进而在思想深处埋下敬党、爱国的种子。这让本课的教学有了多重意义。
        (四)加强红色文化隐性教育
        红色文化本身来源于实践,但其价值在于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进而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依据。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认知态度及价值观念,能在潜移默化中让红色精神深入学生内心。下面以“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一课为例。本课主要讲述汉字文化的发源与重要意义。书法作为我国文字独有的艺术形式,是教学中不得不提的内容。笔者就以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书法作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案例,让学生在欣赏书法本身的同时,了解伟大领袖的战略思想,透过苍劲有力的书法,感受到其中蕴藏的豪迈气概,从侧面见证了红色文化的价值。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转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沉闷的教学课堂,要营造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可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学习,让学生对知识能有更好的掌握。老师应该树立起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在逐渐多元化。我们必须从小学开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与价值取向。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已成为每一个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方法。以红色文化为载体,能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与价值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党凤芹.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基本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6):17.
[2]黄雅芳.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J].华夏教师,2019(30):55.
[3]王芳.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小学生法治实践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9(08):24.
[4]蔡秀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26-27.
[5]吴志强.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中国德育,2018(12):39-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