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落实课程基本理念的反思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 李玲
[导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
        李玲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安富小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应沉下心虚心学习研究课程的基本理念,理念指导实践,反复实践夯实升华理念。只有正确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实施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分别从课程的总体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以及信息技术五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总纲中提出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全体、个体发展都要兼顾。若说理论的学习是打好基础阶石的话,那么吴正宪老师《估算》的这节课,则较为完美地向我们演绎了如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提供的思考机会是一样的,但学生却能有多样的精彩呈现。比如:大估、小估、大小估、中估、调凑估……。在我们慨叹的同时,个别老师发出的感叹是:唉,吴老师上得真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释放发展,学生的想法也得到了尊重与认可,学生学起来也是那么愉快而轻松,可是我们班的孩子不行,表达不行,想法也没有那么丰富。而我却在深思,孩子们今日的表现,有以前教学老师的心血(老师注意了孩子们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了数学思维的发散引导,注意了多角度、多形式呈现思维导图的教导等),亦有吴老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创设愉悦学习氛围等等因素的存在,才造就了这么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

反思自我,如果是我执教这节课,首先,我可能不敢让这么多学生上台展示,怕学生不够出色,怕孩子这出错,那出错的,怕学生会呈现出我不能解决的问题,怕我的能力不够,让散开的思维无法收回来,怕教学时间不够不敢轻易展开等等问题;其次,在学生呈现出这么多做法时,我或许做不到像吴老师一样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了解、发现、总结,为什么先揭示大估,再揭示小估,再揭示大小估,原来一切都是合理的铺垫设计在先,让学生的认知得到层层的建构;第三,或许我会在遇见“300×7”这个列式时就直接否定了这种做法,明明只有6个数,哪来的7个数呢,我的局限思维或许会武断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耐下性子问问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吗?
        其次让我警醒的是“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组织者、引导与合作者。”这个理念其实早就深入每位老师的心中,可是在实践中真正做得好的却是少数。在吴老师这节课中也体现得很好。在我们设计教学时,就应该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设置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把问题抛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再通过多个学生的反馈,由老师进行串联引导,从而生成新的认知,并在生生认知的碰撞中得到自我思维方法的审视。我觉得此次网络培训中上的两节课例,似乎都在做着这个事情,因而我们听课者会感觉学生学得轻松,而老师也教得轻松。
        第三点让我重视的是教学氛围的创设,评价语言的多样化。《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的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觉得吴老师的《估算》课在这一点上做得比第二节课好。吴老师在那么大的讲台上,能孩子们轻松起来,让严谨的数学呆板的数学概念都充满了生趣,妙意盎然!或许应该是吴老师朋友式的教学语言与态度,对学生的充分尊重与认可,让大多数学生都有话语权,才能创设出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一个个肯定中,学生也找到了自信,也有了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或许“大估”数学语言的凝练使用比‘往大了去估算’的语言更能愉悦孩子们,更能让估算方法深入人心。
        本人觉得此次培训的形式特别好,从课例去反思,去提炼,找到亮点,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反思去提升自己,锤炼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变得更高效,让课堂更有生机,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学习快乐的地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