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3期   作者:马兴梅
[导读]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马兴梅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中学 628021

        摘要: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经过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力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阶段,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文章主线内容,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次研究从语文阅读教学各个环节中,探索文学感知即文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文感能力;高中;阅读教学
        文感能力是作者对作品的文学感知能力,文学感知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感知的过程,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借助信息技术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学习中,进一步实现和作者交流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从文本感知能力提高上来讲对学生文学知识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一、情境化导入设计,形成文感培养基础
        文感能力培养的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形成并培养出来的,文感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文感能力对学生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形成,要想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感能力,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阅读的倾向性,这是文感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来帮助学生形成文感能力培养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了:辛丑条约签订、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纠结其他国家的军队来攻击国民革命军,以及与“三一八”惨案相关的影视片段。结合视频内容教师对当时中国的近代史知识,特别是“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刘和珍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同时也让学生初步在心目中构建对刘和珍的印象,让学生知道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上升对刘和珍的感知这是培养学生文感能力的基础阶段。随后教师可以联系课文联系鲁迅,告诉学生鲁迅作为刘和珍的教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因为受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迫害,以及目前腐朽黑暗的旧中国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他是否会通过文学作品来纪念自己的学生,如果会那么鲁迅又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积极的学生。看完视频和听完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展开思考: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来纪念刘和珍,文章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和语气来描写的,一步步让学生有了对文章学习和感知的倾向性。
        文学感知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文感能力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的基础,教师应该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文感能力基础。首先在分析语文课文和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技术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的写作背景,在阅读文章之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感知,形成文感能力培养的基础。


二、朗读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知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是一样朗读教学是学习一篇课文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文感能力要求学生从内心激发,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因此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和鼓励学生,在豪情壮志的朗读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从而实现文感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本文是结合历史背景,以及刘和珍的遭遇和精神品质,对刘和珍的生平经历、旧社会中国队刘和珍的迫害,以及刘和珍自身是一个怎样的人进行的评价。作为一篇纪念稿而且是纪念爱国人士,所以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必须要突出慷慨激昂的情感,而朗读的过程师生可以将这种慷概激昂的情感展现出来。本文的主体内容是在二、三、四、五、六这几个部分中,这些部分中作者重点对刘和珍的生平简介和精神品质进行了一次分析和阐述。教师可以让班上不同的学生来朗读课文这几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鲁迅对自己学生的敬佩和赞扬的思想情感,所以学生必然会分析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在朗读的时候需要注意情感上的变化,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仍然要注重朗读在其中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朗读课文的关键部分,从而在内心深处激发对作品的感知。
三、多样化教学活动为主导的文感培养实践研究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灌输式教学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因为高中语文内容比较繁多,而且非常的复杂对学生来讲学习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因此时间一长很多学生会产生各种厌倦的情绪,为了让不让这种厌倦情绪而影响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指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文感能力[1]。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这篇课文时,本节课教师可以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来进行,首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前提下,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致的讲解,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有一个初次的了解,但是对于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出场的意义仍然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去感悟理解。其次教师在班上挑选出几位小演员分别扮演: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仆人等人物角色,教师将教师布置成符合雷雨这篇课文的场景。随后教学表演开始,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语言、动作、神态甚至性格上都必须要符合课文人物形象。将课文情境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化、形象化的话剧作品。让参与话剧表演的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有所感知,就连充当观众的学生也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文学感知能力。
        文学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学生投入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文章不感兴趣,在新课中学生也就不会跟着教师的节奏去学习。因此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教学活动,摒弃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在表演的过程中来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文感能力。
四、结语
        文学感知能力培养简称文感培养,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和体验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将现代教育技术、多样化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学各环节,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文学感知的过程,在感知中潜移默化的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控。
参考文献
[1]于建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感培养之我见[J].新教育,2020(02):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