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风
四川省蓬安县周口中学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寓教于乐。其实,日常教学中,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并不容易。中学生课业繁重,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甚至厌倦。究其原因,语文涉及的范围太广,老师教学方法单调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导致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
可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做到寓教于乐呢?
一、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寓教于乐是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寓教于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情趣化,给学生愉快的体验,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所以语文老师要注重感情培养。用心为学生营造快乐成长的乐园,为学生创设充分表露情感和释放激情的宽松环境,用自己的好思想、好行为、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每天心情愉悦,每天充满希望,与老师畅所欲言,建立起比较良好的信任关系;这样,学生紧绷的神经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无拘无束享受精神的自由,追求快乐的学习。
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演好自己的“情感角色”。 如在上课前,老师说:我最喜欢在你们班上课,你们回答问题最积极。学生一定跃跃欲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过一段时间,又告诉学生:在我教过的十几届学生中,你们最单纯、最可爱,我和你们班最有感情。这样学生思维和情绪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动”起来,语文课堂就可能“活”起来,师生在爱教乐教爱学乐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相长。
二、因材施教进行教学设计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课堂上才能信手拈来、从容应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看书多积累,厚积薄发。备课要深入教材,深入学生,采用最科学、最有效、最实用、最接地气的教学方法,针对好、中、差不同学生分层次备课,遵循“差生能够做,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教学原则。以生为主,以学定教,围绕学生的“乐学”来确定课堂主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学习《醉翁亭记》我最初的教学设计是:学生读课文、背课文;读注释,掌握重点文言词句;老师翻译,学生理解课文。整整用了3课时,学习效果并不佳。
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时,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要求课前预习,找出难点词句,同组互学互帮;课堂上配音乐范读,完成课文背诵;浏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文言词句,找出难点词句,老师解答疑难;小组合作把写景部分归纳成不同的画面,选择一个画面改写成片段,全班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提示;这样,课堂设计设计有了针对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开口说、动手做。尖子生脱颖而出,中等生乐此不疲,差等生主动参与,大家各有所获。
三、优化课堂教学,讲究授课艺术
课堂的生动是学生学得主动,课堂的精彩是学生学得出彩。常言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究授课艺术,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语文课堂寓教于乐。
(一)精心设问,注重启发式教学
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技巧,争取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课堂设疑有利于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在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上课就提出了“诱惑性”的问题:孔乙己姓甚名谁?看似简单却不知怎么回答的问题,立马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通过研读课文,终于明白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之深。
总之,有经验的教师注重在“巧”字上下功夫,在“活”字上做文章。把握提问时机,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注意力不集中时来巧妙提问,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踊跃地展示,在愿学乐学的氛围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巧妙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需要艺术,它能让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会神思飞扬如痴如醉。
如讲解人物细节描写时,我先给同学们讲解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敲”字用得精妙,因为作者喜欢咬文嚼字,在“推”“敲”两字上反复斟酌,最后决定用“敲”字。这样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到细节描写的妙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讲述故事,启迪思维;多媒体展示,形象直观等,只要新课导入巧妙,学生自然会兴趣盎然。
(三)适时讨论,启迪智慧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是人机智。讨论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能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做到寓教于乐,让整个课堂变得活跃,把老师的“独唱”变成师生的“合唱”。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发挥的极致。
有的老师提出了担忧:让学生讨论会不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一堂看似完美的课不一定学生收获得多,一堂完成不了教学进度的课不一定是一节失败的课。衡量的关键是学生做到乐于参与,主动求知,主动思考,有效地避免“走神”现象;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讨论启迪智慧,让学生树立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巧用现代教学手段
语文课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必须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学生通过优美的画面、直观的图像、悦耳的旋律、丰富的知识,在趣味盎然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品味词语的意境美,把握作品的人文美。学生意犹未尽,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如在教《安塞腰鼓》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西北安塞腰鼓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旋律,观看美的画面。在气势恢宏的舞蹈场面中,学生领悟到黄土高原人的朴实、粗犷、开朗、豪迈,感受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同学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怎样用文字来表达这惊心动魄的舞蹈,学生就会自然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教海无涯,学海无边,任何精彩的背后都有艰苦卓绝的付出。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寓教于乐,在博览群书旁征博引的同时,创设乐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
[1]杨定成.备课上课的理念与实践策略
[2]用情感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四川教育
[3]修与谁归?吾与谁归?—— 教育科学论坛《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4]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