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燕敏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五小学516100
摘要:信息化时代,信息是否具有简洁性和可视性,是其被选择的重要标准与否。思维导图,近些年来在各个领域都衍生出自己的可用之处,成为工作高效运行的一个重要助手。思维导图的可视性,高效性,简洁性,易于记忆性,易于生成性,都为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教育领域,思维导图也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树状图,思维发展,概括能力
引言:鉴于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可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这篇文章将会着重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采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记忆,发展学生的思维。阅读课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途径,如何帮助小学生在发展自身思维、记忆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参与到阅读教学上来,这就需要一个情境性的引导过程。
1.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是指对一个事物进行概括性描述的符号性图形,它主要是对这个事物进行一个清晰明确的划分,有利于帮助人们根据这个事物的分支来还原事物本来的样子。它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图文并重,一目了然。
2.在小学阅读课程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作用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发展思维和想象力的黄金阶段,这个时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现出来,运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来表达这些阅读内容,这远远比直接听从老师的指导和总结,更加具有效率。同时,发散性思维,就意味着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情感千篇一律的否定。每一个学生对同样的阅读内容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有利于保护他们的个性化。
3.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方法
有了这个在小学阅读课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构建教学模式的思想,但是如何落实好这个计划,如何选择具体的方法来完成这个目标,同时如何选择标准对这个落实情况进行评价,都是需要严格考虑的。就以小学六年级语文的《草原》为例,这一篇课文,写出来坐着到了草原看到美景,吃到美食,喝到美酒,最后感叹中华民族之间感情深厚,相互团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如果要运用思维导图来构建学生们对这一篇课文的理解,要么就要从时间为入口,引导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
第一,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教学目标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说明,要想让学生画出有关于《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思维导图。
这是第一步,首先,要明确地对他们提出这个“思维导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他们明白这是一个图文结构,有字有图形,同时,它是具有顺序的,并非杂乱无章,它是具有中心点的,并非漫无边际。有了明确的任务概念,他们才能知道这是第一步,才能知道第一步要如何去做。教师可以从树木的这个角度来引导他们了解思维导图这个概念,树干就是那个思维中心,也就是目标物,树枝就是那些发散到各个地方,但是同时又围绕着树干的分支思想,就这样,利用具体可以感受的比喻,让学生明白这一事物,为下一步画《草原》这一篇文章的思维导图做准备。
第二,要带着他们先去了解一下这一篇课文,在初步掌握这一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这个画思维导图的具体任务,给出以时间为中心点的提示,有目的性,又导向性地帮助学生开始第二步操作。
这是一堂阅读课,那么阅读是重中之重,教师应引导着学生了解《草原》每一段讲了写什么,比如第一段就着重描写了大草原的美丽,第二段就由自然景色过渡到了人文风景,第三段,突出了民族团结这个主题,第四段,开始美食美酒之旅,最后一段,再次凸显出民族团结这个大主题。就这样,先把内容给学生理清楚,然后找出时间这个行文线索,就这样,为学生下一步开始自主进行思维导图创造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以时间为中心点,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创造性去画思维导图。
在这里假设一下学生画思维导图的最终情况,然后老师选出特别优秀的思维导图进行表扬,在班上进行传阅,并问问学生,他的这个思维导图的创作依据和创作灵感是什么。《草原》以时间为线索,可以发散出来的思维有:涉及这个时间点的人物有哪些,哪些是主要人物,哪些是次要人物;涉及这个时间点的时间有哪些,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一一列举;涉及这个时间的人物的心情是什么,最主要的心情是什么,事情是否是一直不变的。就这样,教师进行一步一步地引导,指出学生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的优秀思维和最终产出结果,同时也在站在更加完美的角度指出不足的地方,对他们的思维导图甲乙补充和具体指正。
第四,课后进行巩固。在做完《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选择后面的一篇课文,将这个作为学生的思维作业布置给学生,测试一下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学到了做思维导图的知识,运用思维导图知识的实践能力。第二天,在班级课堂上,让同学进行相互传阅,互相欣赏。
就拿《草原》这篇课文来说,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效果是惊人的。他们经历过了自己的思考,对这一件事情的发展结构和发展情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经过了学生的相互交流,对于这篇课文的情感倾向也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这远比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理解这篇阅读有效得多。
结语:学生和阅读材料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相互构建的过程,在这个构建的过程当中,依靠地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教师只是起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借助思维导图,就能将这个构建过程以一个外显性的模式展示出来,方便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构建。因此,在阅读教学的模式中,可以多采用思维导图来构建学生和阅读材料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宏杰.巧用思维导图,提高语文学习能力[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9,(5).17.
[2]徐敏升.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2018,(9).19~20.
[3]姚婷."群文阅读"-有效的阅读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3,(3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