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学预习单"在前置性作业中的有效运用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3期   作者:朱静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朱静
        长春市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   130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充分借助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完善课堂学习环境,积极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以及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教育体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小学实践活动,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渠道的拓展,使小学生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获得能力提升。可见,作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作业设计也不能仅限于教材中的知识,拘泥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前置性作是基于生本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实现学生先做先学的重要手段。以下,笔者就导学预习单在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中的有效应用展开具体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预习单;前置性作业;策略
        
        前言: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书面内容为主,思维拓展的内容较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开放性作业相对缺乏,学生阅读量明显不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教育者意识到原本的作业模式与作业内容已不再适应当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基于此,需要教师将完善课外作业当作突破口,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导学预习单的应用,使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成为了现实,且已形成预习导学、课堂研讨以及课后检测的操作模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各个环节精心设置作业,以此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强化学生语文素养。
        一、导学预习单在课前预习作业中的设计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之后,许多学生时常无所适从,只是简单的读一读课文、标一标段落、画一画生字生词等,学习十分被动,且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将导学预习单应用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中,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为学生预习指明方向[1]。教师需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各年龄段的具体教学需求展开深入研究,以此为学生预习提供重要载体。
        首先,朗读课文与认读词语。通过朗读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文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导学预习当中,教师应该将朗读课文设置为第一标题,即让学生流利、正确的通读课文,为后续预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根据每课识字要求,学生需要完成自主学习,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资料搜集。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生应该具备能够自主搜集学习材料的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主人公以及作者等内容,就需要结合课文主动搜集相关信息,以此调动学生预习积极性。
        最后,语言积累与质疑问难。在导学预习单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词语应用表达的相关练习,如选词填空、词语搭配等,以此帮助学生在应用词语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爱因斯坦曾说过,让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问题,以此强化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导学预习单在课中研讨作业中的设计
        新课改提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强化学生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注重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为其语文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此外,要注重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强化其综合素质,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2]。
        首先,借助空白点设置练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存在着一定的留白,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部分内容,为学生设置说一说、写一写等实践活动,以此发散学生思维,使其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以《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课文中描写到:“巨人大声斥责,小男孩并未拔就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教师可就此提出问题:“小男孩在面对巨人的斥责之后,他会说什么?”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并在互动中深化对课文的认知。
        其次,借助读画结合设置练习。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桂林山水图,在一幅幅山水交融的景色背后,均是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与理解。
        最后,借助延伸点设置练习。在感受课文的同时,学生也会借助想象发展课文情节,教师可借此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死之后的事情,并将续编内容写下来,以此强化其创造思维。
        三、导学预习单在课后延伸作业中的设计
        首先,巩固性练习。此类练习为基础题,通常是对课文难重点内容的练习,是学生必须要完成的部分。其中,选词填空、改写句子、好词句的摘抄等,均为练习的重要形式[3]。
        其次,拓展性练习。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置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的拓展性练习内容,可以为资料查询、拓展阅读,可以为画画、剪贴小报,也可以为课文续写练习等。以《鸟的天堂》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在课后检测作业中让学生以绘画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将鸟的天堂表现出来,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再次,阅读性练习。一般情况,阅读练习需要课内外相互结合,比如在学习了《狐假虎威》这一语言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当的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黔驴技穷》等,以此极大的拓展学生知识储备,强化其阅读能力。
        最后,学后记。在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收获和心得记录下来,像这样的练笔具有较强的学科特点。
        结论:综上所述,将导学预习单有效应用在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中,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响应,需要教师不断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笔者相信,通过对导学预习单作业的精心设计,必定能够提升教学实效性,营造人文课堂,积极实施有效性教学,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的教学价值与设计方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9):91-94.
        [2]郑欢欢.巧借导学案构建轻负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160-161.
        [3]李秀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的有效应用[J].才智,2020(01):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