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3期   作者:蔡莉
[导读]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蔡莉
        四川省绵阳市石塘小学  621000
        摘要: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用好问题导学模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数学问题的产生、提出、分析、解决过程感兴趣,同时教会学生处理数学材料,把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几何关系,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化,实现小学生对数学研究思路的内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意识
        引言:小学数学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情境体验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学生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充分参与,并统筹安排课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尽可能的在满足学生探索需求的基础上,让问题意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向标。
        一、问题导学模式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
        在用问题引领学习方向的过程中,问题的导向决定了学生会以怎样的思维和情绪去面对当下正在学习的数学内容,以及如何处理眼前的数学材料。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在回想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生正向建议,以充满兴趣的心情去学习新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把自主能力发挥到应有的水平。
        问题情景要体现趣味性、启发性等特征。教师可以将以往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结合起来,突出课程主题,充分运用教学用具和互联网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对数学产生足够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将学生从感官认识引向理性探索,从表面观察印象内涵探究。尤其一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将矛盾断着的事物捋清,这一过程可以使他们主动开展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投入足够的情感和注意力。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探索
        (一)提高学生对数学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题目的阅读能力既包括对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包括对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以及对图像、数字、关系的把握。在审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列表式的单纯说教,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能够把对阅读能力进行熟练运用。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位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课本给出的国际象棋的例子,举一个中国象棋的例子。在专业的棋局对战中,棋子移动会有专业的术语,比如炮八平二、马五进七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棋子的移动图像和术语进行比较,运用课程教学内容,对术语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对经典对局红、黑方的移动用(a,b)这种方式进行解读。


        (二)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发问的策略。学生的自主发问要考教师的有序引导,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先提出示范性问题,指导学生模仿。当然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或将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改造成小学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这样通过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小数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如题:14.21÷7=?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正常的竖式计算,得出结果2.03。然后对计算过程提出各种要求,比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作答,在规定的步骤内容作答,以此来引导学生抓住基于当下条件下问题与要求之间的矛盾,产生问题。那么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就会重新对题目进行观察,发现14和21都是7的倍数,进而尝试做拆分14.21÷7=(14+0.21)÷7=14÷7+0.21÷7=2+0.03=2.03。这样学生在矛盾的刺激下就逐渐展开的探索,最后获得了经验,训练了解决问题策略意识。
        (三)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问积极性的影响。学生不善提问,不敢提问,有时并不是应为能力不足或思维受限,而是因为放不开,不敢当着全班同学或教师的面说话。同时,一些教师不注意对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安全感不足,心理上放不开,导致面对想提出的问题,要分析的问题,需解决的问题不能自如面对。面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注意以合理的课堂组织方法来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心理倾向,为学生带去安全感。比如利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圆桌会议模式、综合实践活动等,来弱化学生过度紧张心情,使他们能专注于数学问题,排除心理上的干扰因素。
        结语: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策略意识,教师需要运用好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媒体辅助手段,为学生运用思维提供环境、心理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度,努力发掘思维训练切入点,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发挥空间,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表达。教师还要注意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策略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省三.解决问题讲究策略——以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0(19):69-70+8.
        [2]吴岳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67.
        [3]宋宁.小学数学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探究[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