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留守儿童”背景下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2期   作者: 谢军华
[导读] 我是沂源县首批家庭教育志愿者,利用周末及寒暑假

        谢军华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历山中学    256100
        
        我是沂源县首批家庭教育志愿者,利用周末及寒暑假,面向全县学生及家长开展各类家庭教育公益活动,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角色长期缺失,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一般、内心封闭性格孤僻、严重的“亲情饥渴”、道德意识淡薄、不良的行为习惯、意外伤害比例较大等现象。除了这些共性问题,我们还发现沂源县留守儿童与国内其它地区不同的新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日常吃饭还需要去亲戚或邻居家“蹭”;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有性格缺陷或行为问题;家中长辈因病(残疾)致贫、返贫导致实际意义的辍学现象。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互联网+家校共育”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一、利用“互联网+”,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模式
        首先,利用互联网建立留守儿童电子数据库。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设计了面向班主任、家长的网络问卷和访谈提纲。经调查统计,全校3000名学生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学生有178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0%。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学校于每学期初对学生进行摸底,根据“学生与谁长期生活在一起”对留守儿童分门别类的建立专项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身体、心理、行为习惯、闪光处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学生的成长情况,从记录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找出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合教育。
        最后,关注留守儿童的“边缘者”。留守儿童的“边缘者”,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即将离家外出务工的儿童,二是父母双方即将回家乡创业或就业的儿童。前者即将成为留守儿童,后者即将告别留守儿童角色。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对象。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留守儿童数据库。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211”培训模式,引导家长参与留守儿童教育
        开展“211”培训活动,“2”:指各学校成立两支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培训团队,一支由学校教务处---班主任---学校家庭教育团队-----教师组成的学校教育培训团队;一支由政教处---学校家庭教育团队----班主任---外出务工人员组成的家庭教育培训团队。“1”指采取“互联网在线培训”方式,“1”指通过培训形成共识,探求最佳契合点,达到家校共育最终目的。
        学校教务处---班主任---学校家庭教育团队-----教师组成的学校教育培训团队;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教学设计。引导包括留守儿童家长在内的所有家长参与课程教学案例的收集与分析、课程作业的选择与布置、课程疑难解答等方面。其中,47%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语文、数学的教学案例收集与分析,26%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英语课程的作业选择与布置,28%的留守儿童家长参与了语文、数学课程的疑难解答。由于有了家长的参与,留守儿童对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关注度更高了,上课发言率提高到了51%,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政教处---学校家庭教育团队----班主任---外出务工人员组成的家庭教育培训团队。利用互联网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基本做法为:通过家委会选出受邀家长;通过网络视频交流、自拍短片,使留守儿童对受邀的家长有所了解;邀请家长到校演讲,以年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网络共享家长演讲视频。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共有10位家长接受邀请来校演讲,分别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其中,3位家长对留守儿童做了专题讲座。
        三、探索“多方联动、同向发力”教育模式
        一是建立“教育扶贫”微信公众号平台;记录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电子成长日记。实施老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记录老师关爱留守儿童电子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面对留守儿童当中的学困生,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第二是开设隔代教育监护人网络培训课。建立家长学校网站,开设家长教育课程培训,组织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参加家长培训班,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先进理念,与他们分析隔代教育的利弊,如何扬长避短,科学教育留守孩子等家教知识的培训。第三是建立心理健康资询室,利用“陪聊治愈”专业心理资询APP平台和“健心家园”国家级网络平台,对涉及网恋、网瘾、手机控、游戏控、性格缺陷、行为问题向著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咨询。在云平台指导下,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活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加强密切合作,开辟“线上指导 + 线下实践”路径,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四、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基地,开启亲情互动教育模式
        学校建设独具特色的留守儿童活动基地,打造留守儿童的乐园。建立图书阅览区、电子阅读区、亲情通话区、特色活动区等。室内装饰温馨,打造了互联网特色氛围,提供了seewo大屏、无线网络、一体机电脑、平板电脑、少儿图书杂志等,留守儿童利用课余时间,在管理员的组织下可以有序地在活动室内进行阅读和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并使用电脑、平板等工具与异地工作的家长取得联系,开设班级QQ和微信群、建立“在线团聚”虚拟空间等渠道加强与孩子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关注自已孩子的学习、生活,交流在校及在家里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实现了家校共育,弥补了家长与学生间的亲情缺失。五、利用“互联网+”,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模式
        首先,引导留守儿童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由于留守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笔者把他们按年级进行了分组,分别教给他们不同的网络技术。如教初四年级的留守儿童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教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QQ视频互动,而对于初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则安排初三、四年级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帮”“带”,让他们能利用互联网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100%的初四年级留守儿童掌握了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网络技能;77%的初三、四年级留守儿童掌握了打字、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网络技能;而初一、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能与家长进行有效交流。
        其次,引导留守儿童利用互联网与父母“见面”。发挥学校电脑室的作用,利用网络视频让学生与父母“见面”、交谈。交谈的主题包括学习、生活、健康、交友等方面,交谈的时间为40分钟。通过定期交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健康、交友等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孩子也得到了父母的关爱。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100%的留守儿童都与父母进行了2—3次网络“见面”、交流。另外还有58%的留守儿童进行了5—6次网络“见面”、交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都能做到,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教师,我们应该比古人做得更好,只要我们能把“爱”?播撒到“留守孩子”的心灵上,相信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今天的快乐和幸福,还会有明天的成功与骄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